團體(Group)與團隊(Team)

 

組織裡

各部門依程序、規章、制度進行專業分工

並對自己所屬的業務範疇負起責任

似乎是個理想的境界

(至少在Max Weber那個年代的確是如此)

 

但這樣的結果

卻也可能導致各部門各自為政

結果產生本位主義

大家負責而不當責

 

因此

許多主管們

都希望自己的單位或組織是一個團隊」(Team)

而非僅僅只是一個團體」(Group)

 

到底團體與團隊有何不同

 

先來看個圖形

團體與團隊   

 

從圖形中可發現

團體(Group)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目標所產生的集合體

(這裡以功能式組織為例,即策略人資財務資訊)

她強調分工

重視個人(或自己部門)的工作責任與成果

 

團隊(Team)除了是指一群具有共同目標所產生的集合體之外

成員彼此之間

還會有所聯繫

(圖中線條的部分)

 

這種聯繫

來自於彼此之間KSAO與個性的互補
(KSAO即知識
技術能力、其他)

來自於彼此之間資源的共享

來自於彼此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

 

所以

團隊不只強調個人(或自己部門)的責任

更強調全體(或整體組織)的責任

團隊除了重視個人(或自己部門)的工作成果

更重視全體夥伴(或整體組織)的工作成果

 

為了做好聯繫

KSAO與個性互補的部分
組織要確保

團隊成員個別所擁有KSAO的加總

必須大於完成任務所需KSAO的加總

同時

團隊中如果擁有親和性佳的人

可以減少衝突與摩擦的機會

而這些

可以透過甄選與訓練的方式來完成

 

(在電影不可能的任務(Mission: Impossible)中,為了達成任務,團隊中需要藝高人膽大的Tom Cruise電腦高手,以及身手矯捷的美女...等。這些成員個別能力的加總,大於完成任務所需能力的加總,彼此之間各司其職,缺一不可。)

 

資源共享的部分

首先要釐清資源的意義

許多人在公司裡擁有了權力

會忽略這些資源

其實是來自於職權而非個人

面對資源

我們非但不能將這些不屬於自己的資源

拿來當作內部談判的籌碼

甚至對於自己所擁有的資源(例如自己的私人人脈)

在情理法的考量下

有時也應該主動地貢獻出來

 

(有些公司會錄取某人,是因為此人的人脈關係。三田紀房的漫畫艇進決勝點中的男主角青木,能夠被知名廣告企劃公司錄取,就是因為父親的關係。在執行企劃的過程中,青木便利用父親的人脈,找來日本總理與夫人幫其所企劃的活動背書,獲得空前的成功。)

 

最後

有關彼此之間信任關係建立的部分

Schindler與Thomas認為

信任的基礎來自於

1.誠信(integrity)誠實和真誠

2.能力(competence)專業性、人際知識和技能

3.一致性(consistency)處裡狀況時的可靠性、預測能力及判斷力

4.忠誠(loyalty)身心上願意去保護他人

5.公開(openness)願意自由分享個人的想法和資訊

 

以上特質

需要靠許許多多的事件來檢驗

當發現團隊裡有不適合的人存在時

一是讓他改變

二是請他離開

而這過程

需要花費不短的時間

 

(畢竟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同時,無論是改變離開,並非想像中的簡單。舉例來說,雖然有人因誠信問題而犯錯,後來也確實洗心革面,重新贏回他人的信任。但當這種事是發生在自己的團隊當中時,其他成員是否真的會願意(或應該)給予犯錯者再一次的機會,值得深思。)

 

團體一個集合體

團隊除了是集合體

成員彼此之間

還會有所聯繫

 

這種聯繫

來自於彼此之間KSAO與個性的互補
(KSAO即知識
技術能力、其他)

來自於彼此之間資源的共享

來自於彼此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

 

有效的甄選訓練溝通協調領導激勵衝突管理

有助於這種聯繫的建立

 

加油!

 

張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