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

昨天晚上看了

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與休傑克曼(Hugh Jackman)所主演的

澳大利亞(Australia)

除了思索片中所要呈現的文化融合議題之外

澳洲的絕美奇景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

讓我真正深思的是最後一幕

劇中一名孤兒努拉

(一名由土著與白人混血的男孩,在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社會中被視為異類,別的小孩稱他們叫做「牛奶巧克力」)

受到爺爺(原住民巫師)的召喚

放棄接受教育的機會

回歸最原始遊獵的生活

 

過程中

妮可基嫚視努拉為己出

為了將努拉留在身邊

(她認為這樣對努拉較好)

不惜跟休傑克曼鬧翻

直到最後

終於放手

 

看完了這一幕

一個問題一直在我心中縈繞

 

我們很容易會因為某件事情自己覺得很好

就誤認為別人也會覺得很好

我們很容易會因為某件事情自己覺得應該要這樣做

就誤認為別人也應該要這樣做

(例如多讀書;接受教育)

 

但是

當這種事情牽涉到更高的哲學層次

牽涉到「人生」時

答案真的是如此嗎

 

我無法回答

(畢竟我是鼓勵大家多讀書,鼓勵大家接受教育的)

 

為了思索這個問題的解答

我從書房中

重新找了「古今人生路」這本書來翻

 

書中提到

人生是一種生存︰自然、入世、忍耐

人生是一個過程︰充實、苦澀、平凡

人生是一種命運︰自主、宿命、安逸

人生是一種態度︰感性、理性、孤獨

人生是一種功名︰創造、淡泊、消遣

人生是一種事業︰奮鬥、平庸、無奈

人生是一種情愛︰真愛、浪漫、失意

人生是一種人格︰誠實、無私、卑劣

人生是一種價值︰奉獻、道德、功利

人生是一種生死︰正向、負向、順世

 

孔子的入世、李時珍的充實、章太炎的宿命、三毛的孤獨、陶淵明的淡泊、
康有為的無奈、徐志摩的浪漫、海瑞的誠實、朱熹的道德、溥儀的順世…

 

這本書以這10大類30小類作為架構

並用了90個例子來闡述這些人的人生

 

溫故而知新

重讀了幾個人的人生

我還是無法找到切確的解答

 

但我能確定的是

我還是會持續鼓勵大家多讀書

鼓勵大家接受教育

鼓勵大家對這世界以及對自己進行探索

 

並且協助同學

學習做好決策

但不替同學做決策

 

因為每一個人

無論選擇過什麼樣的人生

都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加油!

 

張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