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策略」--從「管道」(Pipeline)企業到「平台」(Platform)企業

 

晚上回家拿到本期中文版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4月號)

花了兩個多小時

看完本期焦點企劃平台翻轉企業裡的四篇文章

以及盧希鵬教授的解讀

 

第一篇文章

是由范歐斯丁、帕克、喬德里
(Marshall W. Van Alstyne, Geoffrey G. Parker, Sangeet Paul Choudary)

所撰寫平台經濟新遊戲規則(Pipelines, Platforms, and the New Ryles of Strategy)

(請參閱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3419_1.html (許瑞宋譯))

 

(本篇的兩位作者,也是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2006年10月號哈佛商業評論(HBR)中,經典論文Strategies for Two-Sided Markets作者)

 

本篇文章一開始

就以2007年全世界的手機市場為例

來說明平台翻轉企業的重要性

 

當時NokiaSamsungMotorolaSony EricssonLG等五大手機廠商

掌控了全球90%的利潤

到了2015年

Apple則獨占全球手機業92%的利潤

 

接著該文章分析

管道(Pipeline)企業與平台(Platform)企業之間的差異

 

管道企業就是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所提出的價值鏈模式

從上游供應商進取原物料

經過生產製造

產生價值較高的成品

(整個產業價值鏈就像管道一樣,一節一節地從最上游延伸到最下游)

 

平台企業則擁有平台(擁有者)(例如Google擁有Android)

透過平台「供應者」提供平台與使用者之間的界面(例如搭載Android的手機)

讓「生產者」(例如Android的app程式開發商)與「消費者」進行價值交換

 

此外

管道企業平台企業可以兩者共存

Apple就是典型的案例

iPhone手機是一種管道業務

AppStore則是平台生意

 

看到Apple的成功

許多企業正積極地想將平台業務

納入到自己的營運模式當中

 

至於

該如何從管道企業發展成平台企業

一些思維必須改變

本篇文章作者們提出以下三點

 

1.從控制資源引導資源

 

管道企業強調控制策略性資源

平台企業強調引導出網路經濟效益

 

2.從內部優化外部互動

 

管道企業強調優化資源以創造價值

平台企業強調促進互動來創造價值

 

3.從重視顧客價值到重視生態體系價值

 

管道企業強調極大化個別顧客的終身價值

平台企業強調擴張平台生態體系的總價值

 

打造平台企業是個迷人的選項

但套句盧希鵬教授的話

發展新平台要成功,

前提是絕對不能抄襲,

尤其是媒體報導的成功個案,

反而不能做,

因為模仿的人一定很多。

 

以上這句話

值得大家思考

 

加油!

 

張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