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目的學習(Purpose Learning)

 

週五下午

兩位大學教授來公司討論產學合作的進度

過程中

一位教授分析未來教育政策的走向

他提到,在未來

「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簡稱PBL)模式的課程

(何謂「問題導向學習」,請參見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53/ )

比例會增加

目前公司所設計的教材、教具

符合未來市場的需求

 

該教授看大家談的很盡興

隨即從筆記型電腦裡

找出一篇由鄭育萍博士所寫

發表在20166月《教育研究月刊》的文章

《大學教育再想像:史丹佛2025之創新大學學習生態系統》

該篇文章內容提及

「開放迴圈大學」(Open-Loop University)

「依個人節奏而定的教育」(Paced Education)

「翻轉軸心」(Axis Flip)

「目的學習」(Purpose Learning)

四大創新大學學習生態系統

(對此議題有興趣的人,可參考下面天下雜誌的連結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8860 )

 

該教授在簡述完這篇文章的重點後

特別提到第四項「目的學習」(Purpose Learning)

根據鄭育萍博士的整理

「『目的學習』 (Purpose Learning)實踐『問題導向』教育理念,

涵養全球公民應具備之關懷、態度與素養。」

 

在文章內容中

鄭育萍博士強調

「目的學習」引領學生的思維

從「我的主修為OO

轉化成「我學習OO是為了解決OO問題」

 

例如:

學生從「我主修生物學」

轉化成「我學習生物學與經濟學,是為了消弭人類飢餓的問題」

或是「我學習電腦科學與政治學,是為了重建公民參與政府的模式」

 

聽完該教授的分享

我感觸很深

主要是因為許多大學生

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

與大學所學無關

(通常是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與學什麼?)

或是大學所學

無法解決工作背後的問題

(通常是因為所學不足,尤其是跨領域的知識、技術與能力。)

 

好在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學校

開設越來越多的生涯探索課程

開設越來越多的跨領域學程

企圖培養更多能夠解決問題的跨領域專才

 

回家看完「大學教育再想像」這篇文章

我想起不久前瀏覽到的一本書

100歲的人生戰略》(The 100-Year Life: Living and working in an age of longevity)

書中提及百歲人生所面臨的困境之一

就是在教育上

60年前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術

能否支撐到60年之後?

(畢竟現在世界真的進步太快)

 

面對環境的變遷

史丹佛企圖打造出讓學生能夠終身學習的場域

進而提出「創新大學學習生態系統」的概念

這本身

就是一種「目的學習」的實踐

(而我也該好好想想,自己能夠做些什麼。你呢?)

 

加油!

 

Peter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er 的頭像
    Peter

    張承管理學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