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那就想辦法「活好」來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每年都會有學生或是在職生問我,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例如,不知道自己想進入何種產業?想從事何種工作?

事實上,不只是還在學或剛畢業幾年的學生會問這個問題,一些功成名就的夥伴,在中年後一樣會遇到類似的問題。甚至一些準備退休或是已經退休的夥伴、前輩,也會思索這個問題(因為想開創自己的第二人生)。

關於這個問題,我歸納後發現,年輕夥伴的「想做什麼」偏向職涯,畢竟要先養活自己、養活家人。而年長夥伴的「想做什麼」偏向生涯,畢竟有了一定的財務基礎,不想人生只是這樣過。

同時,根據我自己多年的探索,「想做什麼」不一定要分職涯或是生涯,畢竟職涯是生涯的一部分。而且,如果我們能夠從生涯的層次進行切入(生涯層次比職涯層次高一維),這樣在執行「想做什麼」的時候,才不會發生縱使做到了自己(以為的)想做之事後,反而產生失落。

至於從生涯層次來思考「想做什麼」,我認為金惟純先生的答案最直指核心,那就是想辦法「活好」來。

每個人出生時的狀態不同。如果出身貧困,未來想做的,就是想辦法脫離貧窮,「活好」來。如果出身富裕,未來想做的,就是想辦法為這個社會、世界,多產生一份貢獻,「活好」來。

對於各種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夥伴,我們可以思考,如何讓自己透過工作與生活,讓自己「活好」來。

所以,對於即將進入職場,或是已經在職場上的夥伴們,我們在思考「想做什麼」時,不妨先將重點放在如何讓自己「活好」來,而非急著確認自己想進哪個產業?哪家公司?或是從事那一種工作。

對我自己來說,我想要活得「身心靈富足」(還有培育出對社會有貢獻的下一代),所以我會同時追求精神與物質的滿足。精神層面的富足來自於利他與學習,來自於自己創造的價值與成長;物質層面的富足來自於食衣住行育樂醫等,各種民生面向的滿足。

有了生涯層面的思考後,接下來就是尋找能夠達成上述目標的工作、事業與志業。然後好好地發展出自己這輩子的定位(例如,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老師),並且切確落實。

此外,關於如何「活好」這件事,對每個人來說,答案也不相同。

舉例來說,一位想白手起家的一代與一位出生就註定接班的二代,或是一位想成大事立大業的夥伴與一位只想小確幸的人,對於「活好」的定義、目標、與做法,會有很大的不同。這也導致在生涯或是職涯的定位與做法上,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

所以,思考如何「活好」,要先檢視自己的內部條件(如背景、能力、個性、興趣、所欲承擔的責任等),以及外在環境的未來變化(如國際大勢、社會趨勢、產業變遷等),再進一步確認出自己的生涯或是職涯定位,進而規劃出自己的生涯、職涯發展路徑。

(上面這段內容是關鍵作法,重點在於是否確實檢視自身內在條件與外在環境。許多大學畢業生會跳過最重要的這一步,直接將履歷投放在人力資源網站上。然後,就進入職場輪迴裡。)

各位夥伴們,如果你「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不妨先思考如何讓自己「活好」來。

一起加油!一起共好!

Peter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er 的頭像
    Peter

    張承管理學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