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願做、歡喜受」--道德發展六階段
一位同仁擁有很高的「當責」觀念
常常主動將處於「灰色地帶」的事情
攬在自己身上
結果因為「多做多錯」
導致身心疲累
他告訴我
真的好想只做好自己份內的事
一位同仁擁有很高的「組織公民行為」
常常主動提醒同事
關心同事
好心的行為
卻換來「熱臉貼冷屁股」的感覺
她告訴我
難道只能看著自己漸漸變的冷漠
我告訴同仁們
「甘願做、歡喜受」
並請同仁們先看一下網路上的一篇文章
雷夫.艾斯奎(Rafe Esquith)在《第56號教室的奇蹟》這本書中
引用了一個叫做「道德發展階段」的理論
來協助小朋友發展自己的行為準則
(詳細的文章內容請參考下面的連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97450 )
雷夫認為
這六個階段描繪出美麗的路線
引導著學生們人格的成長
這六個階段分別是
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
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
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某人
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
第五階段:我能體貼別人
第六階段:我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
雷夫在書中提到
某次上數學課時
一位女子牽著她六歲大的兒子走進教室
她說,前一天她兒子在回家的路上遭人毆打
其他學生看到時
不是若無其事,就是袖手旁觀
只有一位小女孩將他扶起
帶他去梳洗
並送他回家
該母親走訪各教室
希望尋找到小女孩
親自對她說聲謝謝
雷夫問班上的同學
是否有人知道此事
但無人回應
於是這對母子隨即離開
繼續尋找那位女孩
關門後
班上的孩子們議論紛紛
只有布蘭達低著頭做著數學題目
雷夫看著布蘭達
她抬起頭,與雷夫的眼神交會
布蘭達瞇起雙眼
板著臉對雷夫搖搖頭
用眼神告訴雷夫別問也別講
然後就低下頭繼續寫著她的功課
雷夫提到
在往後的幾年裡
他一直與布蘭達維持著良好的關係
但他們從來沒有聊過當天的事情
布蘭達是「第六階段」絕佳的案例
我與同仁們分享
當責觀念與組織公民行為
都是我們自己的行為準則
縱使落實這項行為準則
會導致自己身心疲累
我們還是應該要堅持下去
如果我們真的因為身心疲累
而讓自己變得冷漠
就等於在人格成長的階段中退化
這反而得不償失
「甘願做、歡喜受」是一種修練
而這種修練
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加油!
張承
p.s.1
《第56號教室的奇蹟: 讓達賴喇嘛、美國總統、歐普拉都感動推薦的老師》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97450
p.s.2
有關「道德發展階段」理論,請參考
Lawrence Kohlberg's 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http://en.wikipedia.org/wiki/Lawrence_Kohlberg%27s_stages_of_moral_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