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

書念越多
深感學然後知不足

年紀越大
越發現自己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下午在陽台休息
望著遠山
想起鄧東濱教授曾經在課堂上講過的一段話
「無知有兩種,
一種是『知道自己是無知的那種無知』,
一種是『不知道自己是無知的那種無知』。」

這兩種無知我都有
在職場上
我的無知反映在「知識的無知」
以及「人情世故的無知」上

就「知道自己是無知的那種無知」來說
對我而言
這種無知比較是屬於知識上的無知

在經營企業的過程裡
每一年我都會要求自己要學習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
這些知識領域的設定
主要是從公司未來的發展回推回來

舉例來說
公司未來兩年可能會有許多併購案的發生
所以我花了近一年的時間
強化自己在併購過程中
法律與財務的相關知識

但當我看的書籍與案例越多
才發現自己無知的程度竟然那麼的大

例如
以前我知道在併購過程要進行「企業價值評估」
但對於併購溢價的會計處理
我就完全不懂

進一步學習之後發現
要了解的會計準則非常的多
譬如我國一般公認會計準則第25號公報及第37號公報
所探討的無形資產公平價值評估及入帳基礎

雖然這些公報的相關資訊
我曾經在經濟日報上看過
但當真的要用到時
不請教專業還真的不知該如何下手

對我來說
面對「知道自己是無知的那種無知」
還有幾個問題
1.知道了自己的無知
但不知道該如何補強
2.該補強的地方那麼多
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3.知道該補強的地方在哪
也知道該如何補強
但找不到Key man
無法解答自己的無知
(面對某些法律問題,律師一樣不會;面對某些醫療問題,醫生一樣無解。)

至於有關「不知道自己是無知的那種無知」
對我來說
這裡的無知比較是屬於人情世故的無知

這種無知
我們很容易在一些過度自大或自負的人身上看到
我也不例外

也許是因為自己從小受過許多苦難
但在還算年輕時
就能擁有旁人眼中
在這個年紀裡還算不錯的成就
有時候難免就會有點過度自信
眼睛不知不覺就爬上了頭頂

當這種情況產生時
我們很容易會陷入
目標的達成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迷思
(尤其我又是極端內控的人)
而忽略了人情世故的重要
(說難聽一點,結果就是,有時候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我很感謝一些長輩
在我年輕時願意提點我這種人情世故的無知
讓我知道要成功不是只靠自己
在與相關利害關係人相處時
都要留有3分餘地
趾高氣昂只會讓自己得不到他人的認同

面對浩瀚無盡的知識領域
以及無法窮盡的人生歷練
我們會一直處在無知的狀態

承認自己的無知
可以讓我們更加謙卑
也更有自信

加油!

張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er 的頭像
    Peter

    張承管理學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