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策略」--從「管道」(Pipeline)企業到「平台」(Platform)企業
晚上回家拿到本期中文版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4月號)
花了兩個多小時
看完本期焦點企劃「平台翻轉企業」裡的四篇文章
以及盧希鵬教授的解讀
第一篇文章
是由范歐斯丁、帕克、喬德里
(Marshall W. Van Alstyne, Geoffrey G. Parker, Sangeet Paul Choudary)
所撰寫的《平台經濟新遊戲規則》(Pipelines, Platforms, and the New Ryles of Strategy)
(請參閱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3419_1.html (許瑞宋譯))
(本篇的兩位作者,也是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2006年10月號哈佛商業評論(HBR)中,經典論文“Strategies for Two-Sided Markets”的作者)
本篇文章一開始
就以2007年全世界的手機市場為例
來說明「平台翻轉企業」的重要性
當時Nokia、Samsung、Motorola、Sony Ericsson、LG等五大手機廠商
掌控了全球90%的利潤
到了2015年
Apple則獨占全球手機業92%的利潤
接著該文章分析
「管道」(Pipeline)企業與「平台」(Platform)企業之間的差異
「管道企業」就是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所提出的「價值鏈模式」
從上游供應商進取原物料
經過生產製造
產生價值較高的成品
(整個產業價值鏈就像「管道」一樣,一節一節地從最上游延伸到最下游)
「平台企業」則擁有平台(擁有者)(例如:Google擁有Android)
透過平台「供應者」提供平台與使用者之間的界面(例如:搭載Android的手機)
讓「生產者」(例如:Android的app程式開發商)與「消費者」進行價值交換
此外
「管道企業」與「平台企業」可以兩者共存
Apple就是典型的案例
iPhone手機是一種管道業務
AppStore則是平台生意
看到Apple的成功
許多企業正積極地想將平台業務
納入到自己的營運模式當中
至於
該如何從「管道企業」發展成「平台企業」
一些思維必須改變
本篇文章作者們提出以下三點
1.從「控制資源」到「引導資源」
「管道企業」強調控制策略性資源
「平台企業」強調引導出網路經濟效益
2.從「內部優化」到「外部互動」
「管道企業」強調優化資源以創造價值
「平台企業」強調促進互動來創造價值
3.從「重視「顧客價值」到重視「生態體系價值」
「管道企業」強調極大化個別顧客的終身價值
「平台企業」強調擴張平台生態體系的總價值
打造「平台企業」是個迷人的選項
但套句盧希鵬教授的話
「發展新平台要成功,
前提是絕對不能抄襲,
尤其是媒體報導的成功個案,
反而不能做,
因為模仿的人一定很多。」
以上這句話
值得大家思考
加油!
張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