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適應學習(Adaptive learning)
月會時
與大家分享自適應學習(Adaptive learning)的概念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
自適應學習是「使用電腦演算法,來協調與學習者的互動,並提供客製學習資源和學習活動,來解決每個學習者獨特需求的教育方法。」
簡單來說
套用大陸自適應學習廠商松鼠AI的廣告詞
自適應學習
能透過AI掃描出學生的知識漏洞
「哪裡不會學哪裡」
以增加學習的效率與效果
自適應學習執行的方式
會先將各學科的「知識點」展開
學生透過檢測
了解在各知識點的學習狀況(學習時間、測評分數…等)
學習系統即可針對較弱的知識點
提供相對應的數位課程
而老師也可以透過學習系統
了解每位學生在各知識點的學習進度
對每位同學給予不同的教學指導
同時也可以安排進度超前的學生
擔任小老師
輔導進度落後的同學
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根據報導
2013年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引進Knewton的數學自適應學習課程之後
有將近一半的學生
提前四周完成課程
同時
考試通過率提升17%
課程退課率降低56%
2018年
松鼠AI舉辦百城「人機大戰」比賽
隨機將學生分組
分別交給AI系統
與一群有10幾年教學經驗的老師
進行教學比賽
結果AI教學組在8個小時裡
平均讓每位學生學習42個知識點
而真人教學組
則平均讓每位學生學會28個知識點
以上的實證
說明了自適應學習的學習成效
最後
我與同仁們分享
自適應學習是一種簡單版的「因材施教」
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
給予不同的學習內容
不過
這種「因材施教」
距離孔子的「因材施教」還有很大的距離
自適應學習會根據每位學生「不會的地方」
給予相對應的課程
所以每位學生在相同的知識點
看到的課程是一樣的
而孔子的因材施教
則會針對不同學生(如:子路、冉有)
的相同問題(如:「聞斯行諸?」(知道了該做的事就要去做嗎?))
給予不同的答案
(如:對子路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先聽一下長輩們的意見,不要擅自作主)」;
對冉有說「聞斯行之。」(該做的事就要去做))
教育不只是提供「知識」而已
如果要從「知識」提升到「素養」
因材施教
背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加油!
P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