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分工,分工後,為何還需要專業?

我偶而會被問到一個問題
「在公司裡,許多看似只要高中畢業就可以做的工作,為何要請到碩士?」

這背後的邏輯來自於
「高中畢業就可以做的工作,分工程度應該很高,既然分工程度很高,工作內容相對就較簡單。這時,為何反而需要專業,甚至是要用到碩士呢? 」

這個問題的答案
主要在於,許多看似只需要高中畢業生就可以做的工作,其實沒有那麼簡單,它是需要用到碩士的。另外就是分工程度很高的工作,內容確實比較簡單,但碩士的專業並不符合企業的預期。

(還有其他理由,有些公司錢太多(這是真的,因為可以讓公司的人口統計變數較好看),或是碩士畢業生太多,願意降價求售…等)

以下簡單說明「專業」「分工」的意義

先講專業

以前所講的專業(指100年前,管理理論中的傳統理論時期)
跟現代的專業不同

以前的「專業」強調的是工作技能的「熟練」
因為工作設計時將人員當作機械來看待
所以只要「熟練」
生產力就會增加
(100年後的今天,還是有許多企業採取這樣的作法)

現代的專業
除了是指「擁有從事業務所需的專門知識與能力」外
在這裡
我引用大前研一在「專業」這本書中所提的說法
專業的語源是profess
有自稱、斷言、告白的意思
帶有「在神前發誓就職的味道」
醫學界有名的希波克拉誓詞就有這樣的意義

同時,他認為
「顧客主義」正是區分專業與業餘的方式
不但要擁有專業知識
並且能夠給予「顧客承諾」
這才是專業的展現
(醫生如果不能為病人著想,只是想賺錢,此時只能說他是專家,而不是專業)

隨著時間的演進
專業的定義變的複雜且多元

講完專業後
再講分工

以前的分工(指100年前,管理理論中的傳統理論時期)
指的是對完成任務的事項進行拆解
拆解後的單位
配合工作技能的熟練
要細到能產生最大效率為止

但隨著環境的改變
行為學派、系統學派、權變學派的出現
管理學者發現
我們不能只是將員工當作機械來看待
如果能夠考量到工作者的心理感受、與其他分工單位的溝通協調
以及外部環境的變遷
這時
生產力反而能夠增加

也因此
分工的定義
已經不能單就自然科學的角度來著眼
還必須考量社會科學的層面

從任務工作背後的專業技能(由「熟練」層次延升到「核心能耐」層次)
擴大到「主動」與合作對象的溝通整合、資源調配(甚至是政治行為)
以及完成分工任務後的整體「價值」

隨著時間的演進
分工的定義變的複雜且多元

無論是以前的專業分工
或是現代的專業分工

如果用同時期的角度來看
以前的專業配合傳統的分工
是專業分工
現代的專業配合現今的分工
也是專業分工

但如果是將以前的專業拿來配合先今的分工
或是拿現代的專業配合傳統的分工
這時就有可能產生
不夠專業、或是工作滿意度不高的問題

誠如前面問題中所提到
分工後,為何還需要專業?
答案在於現今的分工需要現代的專業來落實

對身為知識型工作者的我們
應該以現代的專業自許
大前研一認為
所謂專業
需具備「先見力」、「構思力」、「議論力」與「矛盾適應力」
透過這四項能力的提升
我們都有機會擁有專業

加油!

張承

p.s.如何培養專業?
大前研一認為,所謂專業,還需具備四項能力︰「先見力」、「構思力」、「議論力」、「矛盾適應力」。
(一) 先見力
根據大前研一的定義,所謂先見力,是指一種能夠察覺看不見事物的洞見力。每個人都看的到的領域,就沒有什麼事業可為。對於企業來說,小到個人服務方式的改變,大到新服務事業的開發,我們必須時時警惕自己,告訴自己要破除舊思想,挑戰現況以及過去的成功經驗,常常抱持著懷疑以及追根究底的態度,並且不斷嘗試,不怕錯誤,這些作法都有助於「先見力」的培養。同時,我們也不可以因為競爭對手似乎還未作準備而心生自滿,因為我們真正的對手,最有可能是還未出現的替代品。
(二) 構思力
根據大前研一的定義,所謂構思力,是指一種以最快、最佳的方法將可能性付諸實現,擁有將未來藍圖變成具體事業的能力。對於企業來說,常常透過宏觀思考、水平思考、逆向思考、跳躍式思考等方式,重新檢視自己,必要時要否定過去成功的自己,時時偵測環境的變化,構思新作法與新事業,這些作法將有助於「構思力」的培養。
(三) 議論力
根據大前研一的定義,所謂議論力,是指在意見相互對立的情況下,真正的最佳方法,往往和雙方的原始主張都不相同。為了找到它,必須不斷討論;而商業世界就在這反覆的議論中進化與繁榮。在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透過群體討論,常常可以激盪出許多火花,只是這火花將會變成繽紛絢麗的璀璨煙火,或是變成造成衝突的熊熊大火,其結果取決於完善的溝通方法、正確的態度以及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從事顧客服務,我們會發現每天都有新的議題要學習以及新的問題要克服。對於這些新議題以及新問題來說,每個人的看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對於企業來說,透過有系統的訓練,學習發現問題、探究問題本質 ,並透過溝通訓練 ,培養邏輯、傾聽、說服的技巧,放棄本位主義,塑造公開討論、理性爭辯的開放性文化,以找出最佳結果,這些作法將有助於「構思力」的培養。
(四) 矛盾適應力
根據大前研一的定義,所謂矛盾適應力,是指企業經營中包含了許多矛盾,以及期望同時解決兩者的努力,這是單靠邏輯無法解決的悖論 。從事顧客服務,「矛盾」處在我們每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常遇到「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矛盾問題。對於企業來說,「矛盾」也常常在發生,假設有一家連鎖服務業經營遇到瓶頸,站在股東的立場,賠錢的店應該裁撤,但是站在倫理的觀點,應該要服務當地的顧客,照顧當地的員工(資遣一個人好像很容易,但如果他身負家庭經濟重擔,這時是否該多加考慮 )。面對這些決策,我們常常無法做到魚跟熊掌兼得的境界,反而常常陷入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情境。
面對這類「矛盾」的問題,我們可以透過合理分析事情,培養衝突性思考的習慣(常常站在不同觀點思考問題,並跳脫思考框框),以增加矛盾適應力。同時,配合公司的文化,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決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