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與行為
週會時
與大家分享微軟的企業文化
一是擁抱同理心
(Empathy,能將心比心、展現相同的情緒)
二是成長型思維
(Growth Mindset,願意相信、學習、挑戰)
在談到成長型思維時
我問大家
自己身邊是否有那種
能夠明顯地看出
每週、每月都在成長與進步的人
這裡的「明顯看出」指的是
他(她)每週或每月會上課、聽演講
會找人請益
或是看書、寫書摘
或是寫書、寫文章
或是持續研究與發表
或是能展現任何具體的學習行為與成效
…等
而且背後的時間跨距很長
至少連續10年、20年以上
我以自己為例
當時我想到這個問題時
我列出了5位長輩與朋友
年紀最大的一位現年72歲
有兩位60幾歲
一位58幾歲
…
這些人我每年都會與他們聯絡或相處超過10次以上
而且認識都超過10年
更重要的是
至今我仍然持續從他們身上獲得知識與經驗
接著我對同仁們分享
從這些人身上
我看到了「學習的紀律」
而這種紀律的展現
源自於這些長輩與朋友
已將學習變成了習慣
《從A到A+》一書的作者
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
偕同美國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教授
莫頓.韓森(Morten T. Hansen)
出版了一本書《十倍勝,絕不單靠運氣》
裡面談到一個「20哩行軍」的故事
挪威探險家阿蒙森(Amundsen)
是世上征服南極點的第一人
由於南極的天候極端不穩定
所以阿蒙森希望能降低「環境」對「進度」所造成的影響
採取行軍20哩的作法
便能確保每天都有進度能達成
(縱使遇到暴風雪,阿蒙森還是一天走了13哩)
而且每天20哩
長期下來
對心理壓力與身體體力的負荷也會降低
柯林斯認為
阿蒙森之所以能夠成為征服南極點的第一人
便在於他展現了每天行軍20哩的紀律
從成長型「思維」
到展現成長型的「行為」
「紀律」是背後的重要關鍵
加油!
P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