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現好課程該去上嗎?

一位碩士快畢業的同學來信問到
他在高雄發現一個課程
內容看起來很不錯
但要花好幾萬塊
卻又不知道值不值得
真的很難抉擇

在回信的過程中
我並沒有告訴他是否該去上課
而是提供其他建議來協助他進行判斷

首先
我跟同學強調
在學習上
投資自己絕對不要手軟
不過要有方法
而且要有成本效益的概念

我以旅遊為例
如果同學現在有了清楚的旅遊目標(學習目標)
這時你會知道該去哪些地方(上哪些課)
然後將這些行程展開(課程展開)
按計畫執行即可

如果到了當地
臨時發現有不錯的地方可以尋幽探訪(不錯的課程、演講、書籍出現)
這時
可以根據時間、預算等條件
來做評估
再決定是否該去
(如果原訂行程都已經走不完時,除非該地點比原計畫更好,否則應該照原計畫走,當然有時我們很難判斷該地點是否比原計畫更好。)

只是
學習與旅遊還是有所不同
學習要有目標及方法
成效才會大
「隨遇而安式」的學習是用來調劑的

我問該同學
這個課程是在自己的規劃之中
還是突然出現的風景

如果是突然出現的風景
這時
除非沒有其他更重要的課程該上
同時沒有時間、資金等限制條件
建議就可以去上
否則
還是應該將資源用在與目標相關的事情上

每當跟講到類似的地方
許多已畢業或是即將畢業的同學會反應
不知如何訂定進入職場之後的學習目標
也不知如何展開課程
(所以遇到「突然出現的風景」就會深深被吸引)

這時
我都會告訴同學
學校教育通常是最有系統的學習方式
雖然它未必是最好的(因為未必適合每一個人)
但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
學校教育應該是相對較佳的

在訂定學習目標時
建議同學不妨先從自己所欲學習的專業著手
對於已經是自己的專業
同學可以拿出碩、博士班未上過的課程
補強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
(試想一下,企研所的同學畢業時只修了40-50個學分,如果再有系統的修其他40-50學分的課,或是唸與這些學分相關的書籍,相信對自己專業知識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同學要學習的是另外一種專業領域(例如︰企研所的同學想強化法律、哲學、美學…等專業知識)
最快的方法就是
找出該專業學系的大學部課表與研究所課表
以及上課的參考用書
然後從大一唸到碩二
(有機會甚至去修該系所的學分)

這樣有計劃有系統的學習
反而是最快的一種方法

在人生的學習歷程中
30-40歲之前
我們會花很大的比重在自己所欲建立的專業上
有時一種專業還不夠
還要建立兩種以上的專業

隨著年紀慢慢增長
我們涉獵其他非專業領域的機會會開始變多
(一方面自己的專業已經到達一定的程度,另一方面藉由學習其他專業與非專業的知識,反而能回來精進自己原有的專業。)
這時
我們較能享受隨遇而安式的學習

無論是有計畫、有系統的學習
或是隨遇而安式的學習
學習總是好事

不過
在資源有限(尤其是時間)的情況下
我們更應該將資源用對地方

加油!

張承

p.s.1 學習的寬廣與深度該如何拿捏,每個人有不同的見解,我個人認為應該先深再廣,所以在學習的目標設定上,也會追隨這種論點。當然,這樣的論點未必正確。
p.s.2 如果這輩子同學只能看500本書,這時同學就比較會慎選書籍。不過通常我們不認為自己只能看500本書,所以在選書上不會那麼小心。但有趣的是,通常我們這一輩子,不會從頭到尾,仔細將500本書看完。(一年20本,要連續25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