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好課程該去上嗎?
一位碩士快畢業的同學來信問到
他在高雄發現一個課程
內容看起來很不錯
但要花好幾萬塊
卻又不知道值不值得
真的很難抉擇
在回信的過程中
我並沒有告訴他是否該去上課
而是提供其他建議來協助他進行判斷
首先
我跟同學強調
在學習上
投資自己絕對不要手軟
不過要有方法
而且要有成本效益的概念
我以旅遊為例
如果同學現在有了清楚的旅遊目標(學習目標)
這時你會知道該去哪些地方(上哪些課)
然後將這些行程展開(課程展開)
按計畫執行即可
如果到了當地
臨時發現有不錯的地方可以尋幽探訪(不錯的課程、演講、書籍出現)
這時
可以根據時間、預算等條件
來做評估
再決定是否該去
(如果原訂行程都已經走不完時,除非該地點比原計畫更好,否則應該照原計畫走,當然有時我們很難判斷該地點是否比原計畫更好。)
只是
學習與旅遊還是有所不同
學習要有目標及方法
成效才會大
「隨遇而安式」的學習是用來調劑的
我問該同學
這個課程是在自己的規劃之中
還是突然出現的風景
如果是突然出現的風景
這時
除非沒有其他更重要的課程該上
同時沒有時間、資金等限制條件
建議就可以去上
否則
還是應該將資源用在與目標相關的事情上
每當跟講到類似的地方
許多已畢業或是即將畢業的同學會反應
不知如何訂定進入職場之後的學習目標
也不知如何展開課程
(所以遇到「突然出現的風景」就會深深被吸引)
這時
我都會告訴同學
學校教育通常是最有系統的學習方式
雖然它未必是最好的(因為未必適合每一個人)
但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
學校教育應該是相對較佳的
在訂定學習目標時
建議同學不妨先從自己所欲學習的專業著手
對於已經是自己的專業
同學可以拿出碩、博士班未上過的課程
補強自己專業領域的知識
(試想一下,企研所的同學畢業時只修了40-50個學分,如果再有系統的修其他40-50學分的課,或是唸與這些學分相關的書籍,相信對自己專業知識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同學要學習的是另外一種專業領域(例如︰企研所的同學想強化法律、哲學、美學…等專業知識)
最快的方法就是
找出該專業學系的大學部課表與研究所課表
以及上課的參考用書
然後從大一唸到碩二
(有機會甚至去修該系所的學分)
這樣有計劃有系統的學習
反而是最快的一種方法
在人生的學習歷程中
30-40歲之前
我們會花很大的比重在自己所欲建立的專業上
有時一種專業還不夠
還要建立兩種以上的專業
隨著年紀慢慢增長
我們涉獵其他非專業領域的機會會開始變多
(一方面自己的專業已經到達一定的程度,另一方面藉由學習其他專業與非專業的知識,反而能回來精進自己原有的專業。)
這時
我們較能享受隨遇而安式的學習
無論是有計畫、有系統的學習
或是隨遇而安式的學習
學習總是好事
不過
在資源有限(尤其是時間)的情況下
我們更應該將資源用對地方
加油!
張承
p.s.1 學習的寬廣與深度該如何拿捏,每個人有不同的見解,我個人認為應該先深再廣,所以在學習的目標設定上,也會追隨這種論點。當然,這樣的論點未必正確。
p.s.2 如果這輩子同學只能看500本書,這時同學就比較會慎選書籍。不過通常我們不認為自己只能看500本書,所以在選書上不會那麼小心。但有趣的是,通常我們這一輩子,不會從頭到尾,仔細將500本書看完。(一年20本,要連續25年。)
公佈欄
- Apr 17 Sat 2010 15:50
發現好課程該去上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