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部屬成熟度給予不同的指導

一位主管對我說
過去36的月
他花了許多時間在帶兩位新人(A君與B君)
結果花在兩位同仁身上的時間投入與成效
完全不成比例

對於A
該主管只要對他講完任務目標與限制條件
A君很快就能做出符合主管要求的結果
對於B
該主管則要花超過10倍以上的時間
(該主管特別強調10倍以上)
結果B君的成效還是未達預期
這點讓他很困擾
也很疲憊
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出版社的教育訓練會議中
我與大家分享了這個個案
並提到在管理學的「領導」章節裡
有所謂的「壽命循環理論(Life Cycle Theory)」

用很白話的方式來說
壽命循環理論強調
主管要依部屬的成熟度[1]
亦即不同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條件
在命令的指派上
給予抽象到具體不同層次的指令

舉例來說
出版社計畫要針對一個類別
推出一項新產品開發企劃
目標在第二年達到1,000萬的營業額

對於成熟度非常高的同仁來說
主管只要將任務目標與限制條件講清楚
不用講細則
該同仁就有機會發展出主管所要的企畫書

對於中等成熟度的同仁而言
主管除了告知任務目標與限制條件外
還會告訴同仁具體的方向
例如:
新產品可從點、線、面
規劃出不同的書系
並且分析市場
進行成本效益評估

至於對成熟度較低的同仁來說
主管通常不會讓同仁進行類似的企劃
如果真的要做
通常規模會小很多
也會用很仔細的方式
一步步帶著同仁進行
包括:市場調查、競品分析、書系規劃、
定細節(色彩、開數、印量、定價、出版時程等)
並且具體說明如何預估市場規模、計算成本、
估計每月營業額(現金流入)與淨利

領導的壽命循環理論
讓主管瞭解
應該要根據部屬的成熟度
來調整管理的方式(亦即因材施教)

對於成熟度高的部屬要用授權的方式
對於成熟度低的部屬要用指導的方式
用指導的方式管理成熟度高的部屬
他會學得很煩
用授權的方式管理成熟度低的部屬
他會壓力很大
而且還會把事情搞砸
如果主管用同樣的方式
管理不同成熟度的員工
甚至是用同樣的標準
來比較不同成熟度的員工
最後自己會很困擾
也會很疲憊
(而且多少會抱怨那些成熟度低的同仁,恨鐵不成鋼)

至於對部屬來說
壽命循環理論告訴我們
應該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成熟度
讓自己的知識、技術、能力、態度變的更好
這樣自己不但會持續成長
主管也不用花太多心力在自己身上
(畢竟大多數的部屬,還是不太喜歡「常常」受到老闆的指導與關懷)

加油!

Peter


[1] 成熟度由能力與意願所構成

arrow
arrow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