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兔子效應》(The Rabbit Effect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最近看了一本書《兔子效應》(The Rabbit Effect)。作者凱莉・哈丁(Kelli Harding)博士是一名專攻身心醫學的醫生,並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任教。在書中她提到了一個故事。

1978年,羅伯特·尼瑞姆(Robert Nerem)博士及其實驗室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針對高脂肪飲食與心臟健康關係的兔子研究。在數月的實驗中,研究團隊以相同的高脂肪飲食餵養一群兔子,結束後測量了牠們的膽固醇、心率和血壓。結果不出意外,兔子們的膽固醇指數都很高,而且幾乎相同。

作為實驗的最後一步,尼瑞姆博士檢查了兔子的毛細血管。他預期會在所有兔子的動脈中發現相似的脂肪沉積,但觀察結果令他震驚。脂肪沉積在不同兔子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其中一組兔子的脂肪比另一組少了60%。這一現象毫無合理的解釋。

對此結果感到困惑的尼瑞姆博士及其團隊開始尋找線索。他們檢查了研究設計,但並未發現異常。然而,尼瑞姆博士知道必須繼續追尋實驗中被忽視的因素。於是,他將探索範圍從研究設計擴大到研究人員。

研究團隊發現,脂肪含量較低的兔子,都是由一位名為瑪麗娜的博士後研究生所照顧的。他們注意到瑪麗娜對待動物的方式不同,不僅是分發食物,還和與兔子說話、擁抱、愛撫,賦予牠們愛的感覺。

研究團隊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重複了實驗,比較按瑪麗娜方式照顧的兔子和按標準方式照顧的兔子的動脈脂肪,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相同。研究團隊並將成果發表在著名的《科學》雜誌上。

該研究表明,即使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兔子,如果受到溫柔對待,其不健康飲食的副作用會降低。這種良善的關係對健康會產生影響。

該研究進一步指出,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型中,缺少了某些因素。飲食或基因並非能完全決定哪些兔子會生病、哪些兔子能保持健康,還有一項重要變數是「善良的行為」。

作者哈丁博士將其稱為「兔子效應」:善良可以使我們變得更健康。

在《兔子效應》這本書中,哈丁博士運用上述研究,深刻探討兔子和人在社區中茁壯成長的觀點。她認為,健康的基石在於「愛、連結和目標」,而這種治療潛力,不僅能改變分子與個人,還能涵蓋人際甚是全球層面(用愛影響全人類XD)。

該書在各章節中,深入探討人際關係、家庭、社區、工作、教育、環境等主題,每章節末也提供易於實踐的方案,以幫助個人透過建立豐富的社區關係,創造更健康、更有意義的生活。例如:多看看你所愛之人;與孩子互相模仿對方的面部表情;為住在不同城市的朋友組織一次聚會;在工作之餘發展自己的愛好;與他人分享你擁的技能……等。總之,多對生活周遭的人保持良善, 他們也會對我們良善,進而促使彼此更健康。

有興趣的夥伴們不妨將這本書找出來看一看。

一起加油!一起共好!

Peter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er 的頭像
    Peter

    張承管理學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