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第六波—以大自然為師
十二月份儲備主管讀書會的主題是「趨勢」
書單如下:
書名:《The Sixth Wave How to succeed in a resource-limited world》
(環境‧資源ビジネス革命と次なる大市場)(第六波)
作者:James Bradfield,澳洲國立大學創新理論博士,兼具企管、電子工程、資訊技術等學位,澳洲聯邦科學產業研究組織(CSIRO)的開發部理事。Bianca Nogrady,科學雜誌記者。
譯者:峯村利哉 Minemura Toshiya,1965年生-青山學院大學國際政治學系畢業,英美著作翻譯家。
一開始
劉顧問為大家說明「第三波」與「第六波」的差異
Alvin Toffler於1980年撰寫《第三波》(The 3rd Wave)一書
提到人類歷史的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
農業革命、工業革命、資訊革命
James Bradfield的《第六波》(The Sixth Wave)
引用「創新長波」的概念
來劃分從1780年至今的六個時代
第1波:1780年代—1848年(68年間) 棉、鐵、水力的時代
第2波:1848年—1895年(47年間) 鐵路、蒸汽機、機械化的時代
第3波:1895年—1940年(45年間) 重工業、電氣化的時代
第4波:1941年—1980年(40年間) 石油、汽車、大量生產的時代
第5波:1980年—2000年(20年間) 資訊、通信技術的時代
第6波:進入到資源有限,需提昇資源使用與消費效率的時代
「創新長波」的概念
由康德拉捷夫(Kondratieff)所提出
熊彼得(Schumpeter) 為Kondratieff 的「創新長波」理論
取名為Kondratieff Wave / Kondratieff Cycle
18世紀後的資本主義經濟
景氣循環以50至60年左右的時間輪轉
這是《第六波》這本書的立論依據
《第6波》這本書共分兩大部分
第1部:下一波的創新(Innovation)
第2部:掌握波段機會(Chance of Wave)
第1部:下一波的創新(Innovation)
回顧過去所發生過的五波
每一波的結構構成因素
以及每一波所帶來的機會
作者舉了許多的事例來驗證
第2部:掌握波段機會(Chance of Wave)
對第6波進行預測與識別
同時說明
如何透過「第6波思考」
對即將到來的第6波進行運用
根據作者的觀點
人類在第6波所面臨的問題
來自於自然界的有限資源
而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
也應該回來「師法自然」
因此
「第6波思考」
強調生態與自然
強調善用廢棄物
強調數位界與自然界的融合
強調互利共生(Symbiosis)
在回饋中我提到
由剛特.鮑利(Gunter Pauli)所提出的「藍色經濟」(The Blue Economy)
就可以呼應「第6波思考」
「藍色經濟」以大自然為師
發展出解決經濟與環境挑戰的最佳方案
例如:
藉由觀察白蟻巢穴結構
英國奧雅納工程團隊(Arup)
在辛巴威首都哈拉雷(Harare)
設計出十層樓高的綠色建築
(請參考
http://greenworkshop.delta-foundation.org.tw/green_page.asp?id=206 )
豐田也藉由探索啄木鳥如何避免「腦震盪」
發明出更優良的汽車避震器
藉由「師法自然」
我們找到了解決自然界「資源有限」問題的方法
加油!
張承
附註:
康德拉捷夫(Kondratieff),俄國經濟學者。1892年出生,在聖彼得堡大學接受教育。25歲時當上俄國糧食局的長官,創設「景氣研究所」,為蘇聯訂定農業五年計劃。36歲時,被史達林視為政敵,遭KGB迫害,流放八年。刑期屆滿後,又遇史達林整肅,判決與外界隔離十年。判決當天,46歲的Kondratieff卻被行刑隊槍斃,死於1938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