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職場的黃金十年
進入職場的前十年,是所謂的黃金十年。這裡的「黃金」不是指「收入最高」,而是「最為關鍵」。剛進職場與準備進職場的夥伴一定要好好把握這十年。
一位學生準備丟履歷,請我給予建議。我花了一點時間與她說明,並請她先不要急。
對於多數人來說,畢業後的十年,幾乎決定了一生的職涯。但許多人卻沒有用非常認真的心態,去看待這件事情。
根據我過去20幾年的觀察,發現多數同學在進入職場之前,並不會花許多時間好好思考「職涯」對自己的意義(難道上班就只是為了賺錢?);了解「職場」的生態與倫理(如何在職場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何做好應對進退?如何展現符合職場認知的行為?)(不懂這些,很容易踩坑)。
當我們對職涯、職場有了基本的認知,接下來還要了解各種職涯象限的定位(雇員、自雇者、企業家、投資者),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定位。同時也要了解各種賽道的發展,選擇適合自己的賽道(產業賽道、國際賽道等)(因為換賽道的轉換成本很高)。
再當我們確認了自己的職涯象限定位(假設是僱員),以及對賽道進行了解之後(假設在國內、高科技製造業)。我們還要選擇該產業底下的細分產業(如上中下游等)、進而選擇公司。
不過,許多人在產業與公司的選擇上,通常並未花太多的時間進行了解,並不會訪談幾位該產業、甚至是該公司的人士。
畢竟求職是人生的大事。而面對大事,我們會多蒐集資訊,以利決策的進行。以併購為例,在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後,併購者會對目標公司進行相關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而我們在追求另外一半之前,也會先判斷對方的條件。所以,身為求職者的我們,應該多花一些時間,了解想進的產業與企業。
有趣的是,許多人可能因為對職涯決策認知不足,或是有時間壓力,在找工作這件事情上,就是交給104等人力銀行。其中也有許多人,沒有收到自己投遞公司的邀請,而是收到其他公司透過撮合功能篩選後的邀約。在面試錄取後,進入了一家之前沒有想過,甚至沒聽過的公司。結果沒有多久就離職,或是一待就待了好幾年。
這樣的做法,等於將自己在職場上的未來,交給了「運氣」。而當同期的人已經在往目標前進,累積經驗與資產時,自己則還在靠運氣尋找方向。
最後,許多同學想透過實際到一家公司體驗的方式,來判斷這家公司是否適合自己。這樣的方法沒有不對,但大家可能忽略了實際體驗的次數,並沒有想像中多(多數企業不會想用換過好幾次工作的人)。也忽略可以透過事前規劃的方式,來降低無效體驗的機率。
回到一開始那位學生的問題,我建議她,請不要急著丟履歷,請先好好思考「職涯」對自己的意義;了解「職場」的生態與倫理;了解各種職涯象限的定位,選擇符合自己需求的定位;了解各種賽道的發展,選擇適合自己的賽道;進而選擇產業、選擇公司。
等確認了以上的問題,再來製作履歷。這樣就較有機會能把握住「進入職場的黃金十年」。
一起加油!以一起共好!
Peter
PS
同樣在講進入職場的前十年,104資訊科技董事長楊基寬先生,曾經寫過一篇〈職場的黑色隧道〉的文章,很值得各位夥伴們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