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策略」--如何解決「補貼兩難」的問題
在探討「平台策略」時
有個名詞很容易出現
那就是「補貼」
「補貼」的意義與目的
在於透過降價或是免費的方式
讓「受補貼方」更願意使用
進而快速打開市場
滴滴快的與Uber在中國的補貼大戰
就是一項經典的範例
(請參考以下網頁內容
滴滴打車天價補貼背后的4個驚人內幕
http://big5.askci.com/bschool/2015/05/21/111645t20.shtml
滴滴如何在網絡巨頭陰影下獨活
http://udn.com/news/story/6836/1441270 )
只是
在雙邊平台下
由於資源有限
到底該先「補貼」哪一邊
就成了「雞生蛋與蛋生雞」的問題
安德烈.哈邱 (Andrei Hagiu)與湯瑪斯.艾森曼 (Thomas Eisenmann)
在2007年的HBR
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
《壓寶不如分段解套》(A Staged Solution to the Catch-22)
(請參考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0603.html )
這篇文章英文標題中的Catch-22
源自《第22條軍規》這部小說
這本小說由美國作家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所著
內容提到一項荒謬的規定
「喪失心智的飛行員可以申請停飛
但限定必須本人才能辦理
如果該飛行員有能力申請停飛
代表他不可能喪失心智...」
哈邱與艾森曼利用這個故事
來突顯「補貼」的兩難
並說明企業可採取「分段式策略」
來解決「補貼」兩難的問題
哈邱與艾森曼以Google為例
來說明「分段式策略」的執行
Google先以「授權」搜尋引擎(給入口網站)起家
(一開始只將產品(服務)賣給其中一邊,而且對於這一邊的顧客,產品(服務)的價值並非來自於另一邊的人數,所以還不是「平台」)
在累積了大量的使用者之後
Google才開始增加廣告業務
追求另一邊的成長
(對廣告商而言,產品(服務)的價值來自於另一邊(使用者)的人數,所以「雙邊平台」於是出現)
後來
在《平台經濟模式》這本書裡
( https://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shtml?prodId=0000016923 )
帕克等人(Geoffrey G. Parker et al.)進一步提出
解決「雞生蛋與蛋生雞困境」的八種策略
我重新排列組合一下
並將其區分成三大類給大家參考
1.先服務「單邊」,再服務「雙邊」
- 「播種策略」(Seeding Strategy):Google推出android作業系統時,提供500萬美元獎金,鼓勵程式開發者設計程式
- 「跑馬燈策略」(Marquee Strategy):Sony、Microsoft吸引重要夥伴藝電(Electronic Arts, EA)開發遊戲軟體
- 「單邊策略」(Single-Side Strategy):OpenTab初期贈送定位系統給餐廳使用
- 「勾引生產者策略」(Producer Evangelism Strategy):Skillshare吸引名師開設線上課程
2.同時服務「雙邊」
- 「撘便車策略」(Piggyback Strategy):PayPal搭eBay的便車
- 「大爆炸策略」(Big-Bang Adoption Strategy ):使用多種傳統行銷方式,瞬間引爆
- 「微型市場策略」(Micromarket Strategy):Facebook先以哈佛大學啟動
3.先經營「非平台」,後經營「平台」
- 「跟兔策略」(Follow-the-Rabbit Strategy):先經營非平台事業,再擴大成平台事業,如Amazon
對於發展平台策略來說
「補貼」是個重要且有趣的議題
有興趣的同學不妨找paper或書來讀一下
加油!
張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