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佈欄

目前分類:五維管理(自)-自我管理 (3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每位大學生都應該擁有的AI時代基礎技能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最近在閱讀這半年有關AI策略的paper。其中有篇文章透過文獻回顧,提出AI時代未來潛在的技能(包括硬技能與軟技能),並呼籲學校與業界應協助學生與員工培養出這些技能。

其中,硬技能涵蓋了技術驅動環境中所需的能力,包括:機器學習、機器視覺、大數據分析、物聯網技術、程式設計、網路安全、訊息平台和聊天機器人開發、自然語言處理和意圖識別、機器人流程自動化、輔助機器人技能、人機合作、各種科學技術能力等。

而學校及學生也開始跟上這樣的趨勢。根據新聞報導,台大電機教授李宏毅開設「生成式人工智慧導論」課程,至期末修課人數達1022人,修課學生中有194人來自於文學院。

該研究指出,這些技能是AI整合和跨行業技術進步的基礎,推動著創新和效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軟技能同樣至關重要,這些技能可以促進有效協作、溝通和問題解決。其中重要的軟技能包括:終身學習和適應能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情緒智商、決策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批判性思考和領導力、認知和社交能力、身體和感官能力。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與生活平衡,展現在對工作及生活的熱情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之前一位大學生與我討論到,為何Z世代和千禧世代會想要工作與生活平衡?

她的觀點不外乎是Z世代和千禧世代家境普遍變好,同時現代人只要花少少的錢,就能過上比以前人好的生活。此外,現在的環境對需要白手起家的年輕人不利,縱使再努力也沒有用,所以乾脆躺平。

我對該學生說,大家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定義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我就不認為「躺平」屬於「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一種。我認知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是「對工作與生活的雙重滿足」。當然,這也只是我個人的定義。

我問該學生:「妳認為的工作與生活平衡是什麼?」她說:「能正常上下班,下班之後能有自己的生活。」

我接著問她:「所以能正常上下班,但上班不開心,下班後能從事自己想做的娛樂,這就是工作與生活平衡嗎?」學生沒有回答。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業項目漏斗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為了協助儲備創業家們能在幾年之後順利創業,我會對整個創業IPAIdeaPlanAction)的階段進行輔導。在輔導的過程中,儲備創業家們都很清楚自己畢業之後想要創業,但對於創業項目通常沒有清楚的輪廓。

前兩天與儲備創業家們開會時,主題便是如何在有創業大方向後,找到具體的創業項目。期間,我對大家提到「創業項目漏斗」的概念。

我以其中一位儲備創業家為例。她畢業後想從事國際貿易業務,但對於想從事那一類的國際貿易業務,或是想進口或出口哪一種產品並沒有概念。

從漏斗的角度來看,該夥伴已經有了第一層的創業大方向:國際貿易。接下來就可以進一步思考,想從事國際貿易下的哪一種類型的貿易?例如:進口、出口;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等。

當進一步確認(下一層)想從事進口商品貿易後,就可以再進一步思考(下下一層)想進口那些食衣住行育樂醫的商品。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與前輩們聊得上話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對於20幾歲的年輕夥伴來說,鼓勵大家多接觸一些30~70歲的前輩們會有興趣的人事物(包括身心靈修練)。

最好還能讓他從中看到你的層次,如果他能夠將你放到對等的層次來看待就更棒了。

我在20幾歲、30幾歲時,很有前輩緣,主要是因為能與他們聊得上話。

20幾歲時,曾經有一位前輩談到趙耀東先生,我便跟他分享自己在大學參加營隊時,聽趙耀東先生上課的趣聞(我坐第一排,直接被趙耀東先生指著我的鼻子訓話,當時他的眼睛睜的好大,就像一尊怒目的金剛,這一幕一生難忘)。

20幾歲時,曾經有一位前輩聊到高清愿先生,我便對他提到自己曾在國內機場貴賓室遇到過高先生(當時我在教補習班,每週從台北飛台南。第一堂課提到的個案就是統一),也在台大聽他演講(高先生很少演講,該次演講中,高先生提到假設能初始投資統一,30年成長了1000倍)。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師,人生的意義為何?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一位大學部學生問我:「老師,人生的意義為何?」這真的是一個大哉問。

過去與我討論過這個問題的學生、朋友、前輩,沒有破百也有好幾十。但就算到了現在,我也還在持續修練(沒意外要修一輩子XD)。

會與我討論這個問題的通常有兩類人,一類是年紀輕輕的文青,另一類是滿足基本需求之後較年長的人士。(已滿足生理、安全、社會、尊重等需求,現在則在追尋自我實現的「意義」需求。)

至於介於中間年齡的通常還在為生活打拼,花在滿足生理、安全、社會、尊重等需求的時間已經不夠,沒時間想人生的意義問題。

從文青、到在社會上打拼,再到成為較年長的人士,探索意義的歷程我都經歷過。除了透過閱讀大量書籍、向前輩們請益,自我修練與感悟更加重要。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祝大家在職場上都能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一位大學部的學生問我,為何我會強調職場上的自由。我反問他:「過去先聖先賢為了自由要拿命去換。曾幾何時,我們已經不追求自由了?」

在與這位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雖然還沒出社會,但似乎已經默認未來在職場上會不自由。

背後可能的原因,在於他們即將面對入社會後的經濟壓力,以及環境變化太快導致的不安定感。所以,學生寧可選擇不自由,但希望穩定。

我對該學生說,還記得馬斯洛需求層級嗎?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到自我實現需求。在職場上,我們希望能滿足這些需求。

而這些需求,能反映在財務自由、時間自由、地點自由、人際自由、任務自由、心靈自由。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的興趣是願意沒日沒夜地投入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一位夥伴對我說,在職場上,她想從事自己有興趣的事。

我問她,你所說的興趣,是「休閒興趣」,還是「願意沒日沒夜投入的興趣」。

我對她說,許多人的興趣,僅僅只是喜好。例如,曾經一位身為金融業菁英的學生,上班上的很不開心。他告訴我自己想當插畫師,我問他,你願意平均每天花2小時畫插畫,但如果要每天花8小時、10小時,甚至是更多的時間,你還願意嗎?他思考了幾天之後對我說,他還是留在金融業賺錢,並將插畫當作休閒興趣就好了。

真正的興趣,是願意沒日沒夜地投入。

舉例來說,我遇到不少對賺錢很有興趣的人。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要創業自由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Stanley學長在創業分享會時,聊到為何要創業?我腦海裡浮現出一段畫面。

在擔任執行長時,有次我回到學校找指導教授聊天。

聊著聊著我對老師說:「好幾次我踏進校園的那一剎那,感覺空氣都變慢了。這種感覺能讓我放鬆」。

老師說,有好幾位在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EMBA,都跟他講過類似的話。

這一幕畫面在我的腦海裡出現過幾次。而這種感覺直到我成為傳承者與投資者後才沒有再出現過。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辛苦念的書,生命週期只有不到10年時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MBA的課堂上,我提到現在在大陸,有所謂的35歲魔咒。許多互聯網大廠,甚至做到總監級別的被裁員。

網路上還出了短視頻,談到中年失業的人都何去何從?

年輕體力好的參加鐵人三項(賣外、快遞、司機)。

年長文化低的參加吉祥三寶(保安、保潔、保姆)。

不甘平庸的選擇創業三部曲(擺攤、開店、自媒體)。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是付出型的人才嗎?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從碩班到博班畢業後,甚至到現在指導教授已經退休,我已經無法計算為老師做了多少沒有薪水的事,還有賺了多少錢。

有一年過年,指導教授突然給我5000塊紅包,說是慰勞我多年來的辛勞。後來,我自己貼了一些錢,到萬寶龍專櫃買了一支鋼筆,而且我知道老師一定不會收,所以我在上面刻了他的名字的縮寫。最終他勉為其難地收了下來XD

不想跟指導教授拿錢的原因,在於我從老師交辦的事情中,已經學到太多的東西。而老師後來也透過自己的資源,給我機會、為我鋪路,讓我少奮鬥好幾十年。

我常對年輕人說,要成為付出型的人才。

我曾看過恆洋的短視頻,他將人分成索取型、互惠型、給予型。其中,給予型的人就是會不斷地付出。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班學到的是「如何上班」,而非「如何創業」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週日分享會時,一位夥伴對我說,她未來想創業,但想先進其他公司進行學習。

我對她說:「上班是學不到創業的。」因為上班學到的是「如何上班」,而非「如何創業」。

這句話對非創業家來說,乍聽之下怪怪的。但仔細思考之後會發現,答案確實如此。

畢竟想學習創業,應該向創業家進行學習,而非向非創業家學習。想學習創業,應該到創業的場域進行學習,而非到非創業的場域學習。(就好像想當醫生,就應該去醫學院念書一樣。)

不過,上班還是有可能學到對未來創業有幫助的東西。一般來說有兩種: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作生活平衡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一位夥伴正積極面試正職員工,有感而發地對我說,許多準新鮮人都想要工作生活平衡,讓他實在難以抉擇。

其實,對於受過研究方法訓練的人來說,會發現想要「工作生活平衡」這個問題,因人而異的比例太高了。只因為影響工作生活平衡背後的因素權重太高。

舉例來說,如果自己這輩子不用擔心薪水太低(例如有家族財富能夠傳承),這時要找到工作生活平衡的工作相對容易(例如許多非營利組織的工作就是)。

但許多學生並不清楚自己進入職場之後將承擔的金錢壓力,所以會想要工作生活平衡實屬正常。

等到工作幾年之後,開始面臨結婚、生子、家庭照護等需求,發現金錢壓力大幅增加,這時便會想多賺點錢。偏偏在社會上要找到既高薪,又能工作生活平衡的工作很不容易(看看那些園區的高薪工程師就知道)。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員工找的是工作,創業家找的是機會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員工與創業家在本質上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在此簡單分享「員工找的是工作,創業家找的是機會。」

不少中年白領夥伴曾經對我說,自己與老婆的薪水,每月繳完家裡的開銷後所剩無幾。還有一位夥伴因為家裡開支突然變多,但薪資沒有成長,結果只能動用存款。最後甚至將繳了幾年房貸的新房子賣掉,改買一間較小、較老的公寓。

這些故事的背後,都是因為薪資成長有限,所以只能回來精算生活所需,並透過節省的方式,來規劃自己的生活。

而且,如果不幸中年被迫轉職,通常只能尋找下一個工作。姑且不論是否能夠找到新工作,或是新工作能否比以前更好,但薪資依舊成長有限。而且,自己會的工作未必將一直存在,也可能被其他國家的人、或是工具(如AI)所取代。

有別於員工找的是工作,創業家找的則是機會。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興趣重要?還是優勢重要?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一位學生問到:「該做有興趣的事?還是有優勢的事?」

最理想的答案是有興趣又有優勢。只是,當興趣與優勢無法兼得時,選擇做有優勢的事重要。因為優勢能幫我們賺到錢,興趣未必。等靠優勢賺到錢了,再做自己有興趣的事,這時,那怕不是為了賺錢都沒關係。

也許有伙伴會說,做有興趣的事,不是更容易培養出優勢嗎?這其實是個迷思。

優勢一般是天生的。有人天生擅長打籃球,但興趣卻在棒球;有人天生是聰明的學霸,但興趣卻在唱歌。假設這些人在有興趣的領域裡沒有優勢。這時建議先透過優勢賺錢,然後再將其他時間花在興趣上。

此外,以上論述畢竟過於精簡,實際狀況會複雜許多。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ne的速度影響機會頗大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最近發生了一件小事。

我的指導教授晚上9:36 line我,我沒看到。

9:52回說「沒事了,我已經問好了」。

而我直到晚上10:09才看到。

我與老師相識近30年,這件事情對彼此的關係,不會有什麼好的或不好的影響。但這件事如果發生在認識之初,我可能因此就失去了一個機會。而因為沒有把握住這個機會,連帶影響到後面的機會……(還記得蝴蝶效應嗎?)。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心靈創業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過去幾年不定期會有學生與我討論,想從事「心理諮商」相關領域的創業。這兩個月就有兩位夥伴提出這樣的想法。

我對兩位夥伴說,這個市場將越來越大,而且商品的貢獻與價值很高,是個值得投入的市場。

有趣的是,許多想從事這類業務創業的夥伴,並沒有「諮商心理師」的證照。但如果沒有證照,在DM上就不能用到「諮商」兩個字,否則將違反心理師法。

因此,對於非常明確想走這一領域的夥伴,我都會建議他們去念心理所,並獲取國家證照。

至於,沒有想獲取證照的夥伴,我則建議他們將此市場擴大到身心靈產業,並對市場作細分,將TA分成病患與非病患。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I原生世代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前幾天晚上,念高一的兒子問我如何製作簡報?原來他有個作業,需要對染色體遺傳學說的提出者薩頓(Walter Sutton)作簡介,並用PPT呈現。

於是我對他說,我很快地操作一次給你看,之後你自己再進行摸索。

首先,我先用ChatGPT產生文字,並將優化後的文字存到Word檔裡,再利用大綱模式做設定。之後於PowerPoint中,用大綱插入投影片,很快一份沒有美化的PPT就出現了。然後就可以透過PowerPoint內建模板選擇版面設計。

接著我對他說,你就按照這個方式,重新執行一次。

15分鐘後,兒子拿了成果給我看。我看了一下很驚豔,不但PPT的質感相當好,就連人物照片、配圖都與內文相呼應。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渴望(Sehnsucht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渴望是什麼?愛情、財富、名譽、幸福的家庭、友誼、健康的身體?幾乎每個人都有渴望某些東西的經歷,這些東西似乎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完整,但短期內又似乎遙不可及,甚至無法實現。

為了研究生涯規劃,我會不定期但還算密集地尋找相關書籍或paper來觀看。

本週看了一篇發表在《人格研究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上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主題在探詢「生命渴望」(Sehnsucht)。企圖找出人們一生中追尋的渴望(longings)是什麼?

該論文藉由對1316名年齡分布在1881歲之間的參與者,列出了他們心中最重要的人生渴望,進而將這些編碼為12個生活領域。大多數人生渴望都圍繞著家庭、伴侶關係和個人特質。

該研究調查參與者對自己過去、現在或未來的人、事、事件,並要求參與者思考每個生命階段是否有特別重要的地方、人物、經驗或事件,以及思考在各自的領域中什麼對他們特別重要。進而產生一份個人生活渴望清單。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兔子效應》(The Rabbit Effect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最近看了一本書《兔子效應》(The Rabbit Effect)。作者凱莉・哈丁(Kelli Harding)博士是一名專攻身心醫學的醫生,並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歐文醫學中心任教。在書中她提到了一個故事。

1978年,羅伯特·尼瑞姆(Robert Nerem)博士及其實驗室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針對高脂肪飲食與心臟健康關係的兔子研究。在數月的實驗中,研究團隊以相同的高脂肪飲食餵養一群兔子,結束後測量了牠們的膽固醇、心率和血壓。結果不出意外,兔子們的膽固醇指數都很高,而且幾乎相同。

作為實驗的最後一步,尼瑞姆博士檢查了兔子的毛細血管。他預期會在所有兔子的動脈中發現相似的脂肪沉積,但觀察結果令他震驚。脂肪沉積在不同兔子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其中一組兔子的脂肪比另一組少了60%。這一現象毫無合理的解釋。

對此結果感到困惑的尼瑞姆博士及其團隊開始尋找線索。他們檢查了研究設計,但並未發現異常。然而,尼瑞姆博士知道必須繼續追尋實驗中被忽視的因素。於是,他將探索範圍從研究設計擴大到研究人員。

研究團隊發現,脂肪含量較低的兔子,都是由一位名為瑪麗娜的博士後研究生所照顧的。他們注意到瑪麗娜對待動物的方式不同,不僅是分發食物,還和與兔子說話、擁抱、愛撫,賦予牠們愛的感覺。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生活多點變化有助於增加幸福感

各位夥伴們大家好:

許多進入職場後的夥伴們會發現,每天兩點一線,早上從家裡到公司;晚上從公司回家裡。日復一日,很快一年又過去了。

如果工作內容又屬於例行性,而且已經很熟悉,這時,很容易會產生職業倦怠。這樣的狀態縱使薪資不高,但目前也還算穩定。同時,主客觀條件也不允許自己離職,於是就過一天算一天……

每年總是會有一到幾位學生或夥伴,與我分享上述的情境,而我總是會鼓勵他們「讓生活多點變化」。

無論是回學校念書(學分班、學位班都好)、學習一項新技能、讀一些自己完全沒想過要讀的書(尤其是經典XD)、為自己或與另一半規劃一趟屬於自己或兩人的旅行……

而且,「讓生活多點變化」這件事,建議透過「專案」的方式來執行。例如:花兩年拿個在職碩士學位、花一年學會泡咖啡、花一年讀完24本書並畫出心智圖、在今年走完一條西班牙朝聖之路……等。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