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佈欄

目前分類:五維管理(自)-自我管理 (3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找工作不如找收入

之前看過洪雪珍寫的一篇文章〈找工作不如找收入〉( https://www.gvm.com.tw/article/76033 )。這篇文章我覺得寫得很好,建議很到位,乍看之下會覺得適用於中年人(尤其失業過的)。但我覺得這篇文章,對於準備畢業的年輕人來說,也很有幫助,在此推薦給大家。

這篇文章的大意是說,大部分的人天生不愛工作,想提早退休。偏偏現代人普遍長壽,而台灣就業市場對中年人很不友善,如果不幸中年失業,很難找到能讓自己後輩子衣食無慮的工作。

所以,作者建議,「找工作不如找收入」而且「不要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透過斜槓,讓自己擁有多種收入來源,自然就不用擔心突然沒有工作。

在進行「職涯規劃」的研究時,我發現上述的建議是很務實的做法。畢竟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工作就是為了收入。所以重點應該放在收入,而非工作(除非你不在意收入)。

此外,這樣的觀點,不用等到中年失業後才開始落實,年輕時就可以開始執行。(而且年輕時可以先有多種主動收入,同時慢慢累積多種被動收入)

只是,在多數人的思維裡,找工作相對簡單(畢竟只要上網看一下有哪些適合自己、與自己條件相符的工作,然後,投履歷就對了)。但找主動收入好像很難,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利他之事的利他之人

與學生分享時提到,如何幸福快樂?如何財務自由?如何找到真命天子(女)?

這些主題,前兩者我在碩博班時,至少花了2年以上的時間,好好探究過(但不是只專注在做這件事)。在此,只講最重要的一點結論,答案就在「利他」,做利他且賺錢的事,同時,讓自己身邊充滿著利他之人。

先講幸福快樂。恆長的快樂,主要是發自於內心。當我們看到自己做的事情有意義,就會比較快樂。而做利他之事,有助於我們看到意義。

此外,根據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這種因為利他而獲得的快樂,主要不是來自於他人的肯定,純粹就是自己認為利他是對的,做了之後,內心會感到愉悅,為善不欲人知。當然,如果因為利他,而獲得他人良好的回饋,自己也會開心。

至於要財務自由,則要選擇好職涯定位(這點我在分享財商時不斷提醒XD)。對於即將或是剛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無論現在或未來,如果沒有家庭支持,當雇員(員工、打工仔)已經越來越難賺到錢。成為自雇者、企業家、投資者,比較有機會財務自由。所以,做利他且能賺到錢的事,能讓我們幸福快樂、財務自由。

另外,根據哈佛一項超過75年的研究結論:「良好的人際關係,能讓我們更健康、更幸福」。讓自己身邊充滿著利他之人,彼此都為彼此著想,這能讓我們更幸福快樂。在該研究中發現,50歲時,對人際關係滿意度最高的一群人,在80歲時,也是最健康快樂的一群人。其中,人際關係的關鍵在質不在量,人生中有真正願意為我們付出、真正願意關心我們,願意陪我們一直到老的人,才是重點。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尋找意義彼得・杜拉克十原則

昨天看了一本書,《我在彼得・杜拉克身旁的一年》(A Year with Peter Drucker: 52 Weeks of Coaching for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這本書,讓我複習了許多彼得・杜拉克的觀點。

我從五專時期開始看彼得・杜拉克寫的書,以及其他人寫他的書,距今30餘年。購買過的相關書籍至少有上百本(一半自己珍藏、一半送人),其中還包括他的影像集與DVD(感覺好像在追星XD)。

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篇文章中,列出了一篇〈在人生下半場,尋找意義的杜拉克十項原則〉的文章。由於該篇文章主要是杜拉克好友鮑伯・班福德(Bob Buford)為關注「人生下半場」的讀者所進行的整理,目的是希望能協助這群人找到人生的意義。

不過,由於此十項原則未必全然試用於年輕人,所以我便以此架構為基礎,進行增修,希望能對各位夥伴們有所幫助,協助大家找到人生的意義。

以下是修改後的「尋找意義彼得・杜拉克十原則」:

1.活得有意義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之意義-Ikigai

為了協助大家找到職涯的方向,我持續對職涯規劃這個主題進行研究。而最近便看了幾本關於Ikigai(發音類似「愛奇蓋」)的書。

Ikigai是日語中的一個名詞,類似英文的「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生命意義」(meaning of life)、或是「值得過的生活」(life worth living)等。Ikigai不僅涉及享受與幸福,並為生活價值提供了意義。

我在其中一本書《IKIGAI生之意義》中看到了一項研究,於是便找出該篇paper來讀。這篇paper2008年發表,針對43391名日本成年人進行為期7 年的研究[1]。該研究中證實,擁有Ikigai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低。

後來,我又從該研究中,看到其他引用此篇的paper,發現2022年,有學者針對71501名日本成年人進行類似的研究[2],證實高Ikigai與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風險相關,特別是對於失業的男性和女性。

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積極的心理因素(如:生活滿意度、幸福感、樂觀、生活的目標)與良好的健康有關(包括: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認知障礙和總死亡率)。這也說明,擁有Ikigai的日本沖繩人,為何能夠長壽的原因。

回到職涯規劃。我一直認為職涯規劃與學涯規劃、生涯規劃息息相關(如果將學涯規劃延伸到終身學習,那三者之間更密不可分)。而且職涯規劃又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如果我們所經營的職涯,能夠讓我們感受到「目的」(purpose)、「意義」(meaning)、或是「值得」(worth)、甚至是享受與幸福。那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提升他人對我們的信任-麥肯錫信任公式

最近看《馮唐成事心法》這本書,裡面有個「信任公式」很有趣,簡單與大家分享。這條公式,是馮唐在麥肯錫工作時發現的。麥肯錫的顧問(團隊),要如何取得業主的信任,可以從以下公式來獲得:

信任=(可信度*可靠度*可親度)/自私度。

1.可信度

意指你的專業能否解決他人的問題。這裡的專業,包括:你所擁有的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擁有的人脈、資源….等。別人無法解決問題,你可以,你的可信度就較高。

2.可靠度

意指答應的事情是否如期完成。可信度高不等於可靠度高。一位頂尖專家的可信度高,但答應的事情,時間到了卻交不出來,可靠度低(我認識不少這樣的專家,交不出來時只會對你嘿嘿嘿乾笑賠罪,一點都沒有知錯的感覺(苦笑),幾次之後,就不會想跟他合作了)。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造個人IP,必須維持高品質的「不斷更」

最近身邊有不少夥伴,想要從事打造個人IP(智慧財產權,如知識變現、作家等)與自媒體經營的業務(不包括已經執行的夥伴就有四位)。在與一位夥伴聊天的過程中,我提到要維持高品質的「不斷更」非常困難(固定更新不中斷,最厲害的是每天更新)。但成功的個人IP者都做到了(或者說,做到了才能成功)。

在此,我分享兩位個人IP者「不斷更」的故事。一位是羅振宇(羅胖)、一位是唐家三少。

羅輯思維、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在10年前做了一件事。每天早上發一段60秒的文稿,一共3652條,1000多萬字 https://www.ljsw.io/weixin/list/1)。直到20221221日,他完成了這項任務。

為了堅持每次剛好60秒,他必須反覆錄製,最多的一次,羅胖錄的50幾遍。而且因為每天都要能有產出,有時後寫不出來,這種焦慮非常痛苦。羅胖自己就曾提過,某次深夜3點,還不知道待會6點要說什麼,那種痛苦,真的記憶猶新。

《斗羅大陸》系列作者唐家三少,是大陸作家版稅收入最高的人(每年超過1億人民幣)。他曾經在2019224日寫到:「今天正好是我從事網文創作的整整第15年,碼了4000多萬字」。

過程中,他曾經創下96個月沒有斷更的紀錄。無論是生日發燒到40度、與妻子洞房花燭夜、或是老婆待產女兒出生那天,依舊堅持將文章更新完畢。唯一一次斷更,也是在他妻子離世時。他說:「明天,我為你斷更,讓我最珍貴的另一件事陪著我最珍貴的你一起走。」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動且積極地終身學習

現在當老師太辛苦了,環境變化快,為了帶給同學們最新的內容,導致備課備不完。好處是自己也能藉此學到不少好東西(既辛苦又開心XD)。

去年此時,我行銷研究課的當週作業,是請同學們找出一篇與自己論文相關的key paper,然後將摘要、研究設計、結論貢獻整理出來。昨天我用ChatGPT根據作業條件跑了幾篇論文,結果內容甚至寫得比過去一些碩士班的學生還好XD

這個世界真的變化越來越快,但我們學習的結果,卻未必有跟上環境的改變。而學習的結果,牽涉到學習的心態、學習的能力、與學習的效率。

先講學習的心態。如果我們一輩子所面臨的環境都不太會改變(就像活在古代太平之日時),一輩子不學習,也沒有太大關係;如果我們一輩子所面臨的環境會改變,我們多少需要學習以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如果我們未來一輩子所面對的環境,不但會改變,而且越變越快、越變越大。這時,在心態上,我們只能主動且積極地終身學習,同時不能懈怠。

再談學習的能力。這裡的能力包括:了解為何學?學什麼?跟誰學?何時學?哪裡學?以及如何學?而且能學會。但畢竟要學的東西太多了,幾輩子都學不完。如果我們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定位,以及了解與自己定位相關之未來環境的改變,我們將更能聚焦在學習能力的提升,以確保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技術與能力。

最後是學習的效率。畢竟要學的東西很多,如何有效率、有效果地學習,便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學習的效率,除了與個人學習的技能、方法、資源、經驗、先備知識……等相關,加入擁有良好學習氛圍的社群,並接受社群夥伴們的共好,也是能大大提升學習效率的關鍵。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不該小確幸甚至是躺平風險觀點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銀髮就業族突破百萬,而未來銀髮族的就業比例只會越來越高。雖然有些銀髮族不是因為缺錢而去工作,但許多會去工作的銀髮族,確實是因為錢不夠。

剛好,與一位夥伴聊天,聊到為何不該小確幸甚至是躺平,反而應該要對自己未來的職涯規劃更積極(在心靈與財務上自由)。因為小確幸或是躺平,當下看似沒有壓力,但隨著年齡漸長,壓力確可能會越來越大。(我沒有從自我實現的角度切入,而是從更務實的風險切入)。

我對該夥伴說,在分享財商的風險管理時,我都會從「下流老人」這個議題切入。

請各位夥伴們先思考一下這些問題:當自己年紀漸長,長輩生病?自己生病?另一半生病?孩子生病?財產重創?失業?……。我年輕時真的沒有想過,但在我3040歲時,就已經遇到孩子生病、財產損失。未來還可能會遇到長輩生病、自己生病、另一半生病。而且,就我觀察自己身邊許許多多的人,會遇到這些狀況的人是常態,也就是說,你我有很大的機率會遇到(而我早就遇到了)。

對於未來可能會發生的狀況,有篇報導可以參考:【朱國鳳專欄】你也有可能淪為「下流老人」?10種意想不到的狀況,今天不準備,明天變老窮 https://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211

裡面提到10個想不到:雙親會病殘、自己會病殘、子女會病殘、子女會啃老、會被騙失財產、會財產重創、會有賠償意外、房租如此沉重、老後租不到屋、老後無伴。而我自己又加了一項:嫁錯人、娶錯人。這個錯,不只是對方,還包括其家庭。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事靠自己是對自己負全責,但不是不與他人合作

一位正在規劃創業的學生找我聊天
過程中
我發現他什麼都自己來
我問他
為何不會想找(合夥人級的)團隊?
他說因為之前有過不好的合作經驗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輩緣

年輕時
在職場上
我還算有前輩緣
會有前輩緣的原因
在於我可以與他們聊的上話
而能聊的上話的主要原因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多久回一次Line

不知道大家平均多久回一次line
(以下專指那些需要回應的line
秒回?
1小時一次?
半天1次?
11次?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找到未來的方向?

當老師近30
有個現象發生在自己身上

那就是每年總是會有幾位
好久沒有連絡的學生
主動聯絡我
問我有關於職涯規劃與生涯規劃的問題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幸福、快樂?

上課時
學生們問到如何幸福、快樂?
我回饋說
這真的是一個大哉問
非三言兩語所能回答

我推薦大家看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思維與行為層次

某天與一位學弟聊天
談到前一陣子看到的一則短視頻
內容在討論
人的思維與行為層次

我對該學弟說
視頻裡提到的第一種人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管人能力與管事能力矩陣

某天
與一群想創業的學生們
分享一個不嚴謹
但很適合用來說明與解釋的矩陣
我將它稱為「管人能力與管事能力矩陣」

如果將「管理幅度」(簡稱:管人能力)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追逐日光》同心圓

一位50幾歲的朋友
因故離開服務了20幾年的崗位
(被迫)退休之後
有感而發
人走茶涼
雖然他很清楚會有這樣的結果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處在枷鎖之中

L'homme est né libre, et partout il est dans les fers.
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處在枷鎖之中。

~盧梭

一位在職的學生一早在上班的途中line
傳了一張照片
並在下面寫著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多數人畢業之後,只想上班?不想創業?

一位在職學生問我
「為何多數人畢業之後,
只想上班?
不想創業?」
(創業與上班都很好,
重點在於自己適合哪一項)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讓自己快樂

最近身邊有許多人悶悶的
畢竟每天看到這麼多的確診數字
實在開心不起來

在與一位夥伴聊天時
剛好聊到如何讓自己快樂點
這裡的快樂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可交付成果加值,讓時間更有價值

最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同仁
開始使用平板電腦做筆記、閱讀電子書……
我也同步鼓勵大家使用Notion
來增加工作與學習上的效率

過程中
我與一位夥伴分享了「可交付成果」(Deliverables)的概念

文章標籤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