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奇心

 

考上同學來信問到

如何培養做研究的精神

回信內容中我提到要有好奇心

 

當下我想到了一本書「怪才、偶然與醫學大發現」

(這本書陪我渡過尼泊爾之旅)

 

本書在描述史上十大醫學發現︰人體解剖學、血液循環論、細菌、牛痘疫苗、手術麻醉、X光、組織培養、膽固醇、抗生素、DNA

 

本書分析

這些發現者中沒有一位夠資格稱為天才

誠如書中所提

「沒有一個人展現出『無法理解的靈感』,因而發展出『奇蹟般不可思議的結果』」

事實上

看到他們的研究

我們不會像聽到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

看到達文西蒙娜麗莎的微笑

或是浦朗克發表量子論時所感受到的震撼

這些人在天份上比不上莫札特、莎士比亞或牛頓

 

在過去幾百年的醫界歷史中

我們合理的相信

一定有某些人的天份

比的上前面所提到的天才

但為何提出這些創見的卻不是這些天才

 

本書提供了兩項解答-旺盛的好奇心與運氣

(大家還可以拿「異數」的結論,以及我在儲備主管訓練中補充批判「異數」的文章,以及該文章中所提到的另外兩本書的內容,來做比較分析)

 

在好奇心的部份

舉例來說

維薩里為了探究人體骨骼的奧秘

會在半夜跑到墓園裡跟惡犬爭奪人類的屍體

雷文霍克不但用顯微鏡觀察雨水

還檢查了豬舌、馬糞、跳蚤的眼睛、自己的血液、精液、牙齒上的碎屑…等

 

至於運氣

十項發現中有四項肯定跟運氣有關

朗如果不記得前一天晚上在乙醚派對狂歡時所造成的淤傷(卻不疼痛)

他無法發現乙醚是一種絕佳的麻醉劑

假如不是佛萊明去放長假

青黴菌的小孢子沒有碰巧落在佛萊明的培養皿中

而這培養皿的細菌又剛好被青黴菌抑制

同時倫敦的熱浪剛好在孢子落入培養皿後就停止

佛萊明將無法發現青黴菌的抗菌作用

 

在瞭解了「旺盛的好奇心」與「運氣」的重要性後

那我們該怎麼做?

 

先談較簡單的「運氣」

對於擁有好「運氣」

我的理解是這輩子多做好事

下輩子運氣可能會較好

(很認真的說︰這是真的)

 

如果不想等到下輩子

那就這輩子多做更多的好事

看看運氣會不會較好

(很認真的說︰這是真的)

 

我一直覺得自己運氣很好

認識很多好老師、好朋友、好同事(無論上司或部屬)、好學生…

進入了一個好產業、好公司…

求學、在職雖然挑戰很高但都一一克服

背後的原因我將她推納於運氣好

而當無法解釋這些運氣是如何出現時

我會告訴自己應該是平時少殺生

還有多付出不求回饋

所獲得的現世福報

 

至於「旺盛好奇心」的培養

我認為可以透過內在自我訓練以及外在情境創造來完成

內在自我訓練指的是

透過自學增加學習廣度

透過自省增加批判深度

當視野(或圓框)慢慢變大

我們會從中獲得許多喜悅

(例如︰發現事務背後事實真相、甚或是真理,所獲得的喜悅。而所獲得喜悅的「量」將成指數成長,其中還不包括喜悅的「質」)

當擁有越來越多高品質的喜悅時

進而會回來強化我們的好奇心

進而進入一個正向循環

 

外在情境創造可以加入擁有旺盛好奇心的團隊

結交擁有旺盛好奇心的朋友

藉由外在的環境

來增加自己的好奇心

(有好奇心的朋友除了能增加想法上的刺激,還能增加行動力,協助我們將視野(或圓框)變大)

 

當內部正向循環

再加上外部正向刺激

此時循環會加速、並促使視野(或圓框)變的更大

並不斷的擴大

終使好奇心變強

 

不過這背後有個兩難

畢竟資源有限

我們無法對所有事務都產生好奇心

那該怎麼辦?

 

我個人認為

可以將時間(或是好奇心的展現)分成三個部份

想像我們前面有個三層的同心圓

同心圓的核心是我們自己的專業

同心圓第二層是與我們專業間接相關的人事務

第三層是與我們專業無關的人事務

 

在碩士班畢業之前

我們應強化自己在直接專業與間接專業的好奇心(強化專業的深度)

在進入博士班或職場後

我們應該加強與專業無關的好奇心比重(強化專業的深度與非專業的廣度)

到了博班畢業或擔任中高階主管之後

與專業無關的好奇心比重要再大幅擴大(強化非專業的廣度與深度)

 

最後

發展與專業無關的好奇心最佳時期應該是在孩童時代

此時孩童可以無憂無慮的學習任何他們想學的東西

我們雖然無法再次回到孩童時代

但可以參與我們下一代的學習

進而增加自己在非專業好奇心的比例

 

希望大家都能擁有旺盛的好奇心

 

加油!

 

張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