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誰說人是理性的

 

晚上A同仁分享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

談到我們在做決策時

其實沒有那麼理性

 

這讓我想起一本書-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我在這裡不想介紹書中的內容

只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面對可預測的非理性行為

我們該如何做好決策

 

為了做好決策

我們應該了解影響決策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例如︰相對比較、情感因素、情緒…等(詳細內容請參閱「誰說人是理性的」這本書)

 

以相對比較為例

這讓我想到一個研究

(於「快樂經濟學」這本書中提到)

 

想像有兩個世界

物價一模一樣

在第一個世界裡

你一年賺5萬美元,其他人平均賺2萬5千美元

在第二個世界裡

你一年賺10萬美元,其他人平均賺25萬美元

你會如何選擇?

 

在對哈佛學生作完實驗後

大部分的人選擇第一個世界

 

研究結果發現

人們很在意自己的相對收入

我們寧可窮一點

只要相對地位較高(因為比較)

 

當了解了影響決策行為的因素有哪些之後

在做決策時

我們不可小看這些影響行為的力量

 

同時

透過對決策的反省(練習)

來熟悉這些影響因素

並避免讓這些因素產生不好的影響

 

此外

當我們熟悉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決策行為之後

我們可以學習嘗試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

避免自己掉入決策的陷阱

例如

面對永無止境的「比較迴圈」(好還要更好)

我們可以採取的作法是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知足常樂、不要比較

 

以快樂為例

「其實你不了解快樂」(Stumbling on Happiness)這本書中

Daniel Gilbert引用Ruut Veenhoven教授的研究

提到居住在平均年收入1萬美元以下貧窮國家的人

的確會感到不快樂

但在年收入1萬美元以上國家的人

金錢與快樂之間就沒有顯著的關係

生活在台灣

我們會不快樂

其實很大部份原因是我們自找的

(因為我們喜歡比較)

 

面對大多數的情境

理性決策通常會產生比較好的結果

雖然我們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性

但我們可以藉由以上的方式

學習做好決策

 

加油!

 

張承

 

ps.不過,很久以前我在學習決策理論時,曾經思索過一個問題,當將決策層次拉高,每次理性的決策,是否就是最好的決策,畢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而復得、焉知非禍」,有機會大家可以好好想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ter 的頭像
    Peter

    張承管理學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