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不為憑
中午教育訓練時講到眼見不為憑
讓我想起在上管理學時
講過的一個故事
孔子困陳、蔡
----------------------------------------------
孔子被困在陳國與蔡國之間,只能靠吃野菜過日子,整整有七天沒有嚐過米糧。
孔子白天睡覺。弟子顏回外出討米回來燒火煮飯。飯煮到快熟之時,孔子看見顏回抓取鍋子裡的飯吃。沒多久後,飯煮熟了,顏回謁見孔子並獻上飯食,孔子假裝沒有看見顏回抓飯吃的行為。
孔子起身對顏回說:「今日我夢到了先君。因此,請你把飯食弄乾淨之後再去祭祀先君。」
顏回答道:「不行。剛才煙塵乾進鍋裡,倘若丟棄了沾了煙塵的食物則不吉祥,於是我把它抓出來吃了。」
孔子嘆息著說:「我們所相信的是眼睛,然而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以相信,我們所依靠的是心,但是心所揣度的也還是不足以依靠。」(呂氏春秋)
----------------------------------------------
一些時候
眼見不為憑
管理學有提到
在評斷一個人的行為時
我們很容易產生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也就是高估個人內在歸因(性格因素)
而非外在歸因(情境因素)
舉例來說
當業績不好時
我們很容易歸因於員工的不努力
而忘了外在環境所產生的阻力或壓力
或是
當員工教育訓練時打瞌睡或是遲到時
我們很容易會以為是員工不認真或態度不好
而忘記他可能是因為昨天拼了命幫公司加班
結果導致今天精神不繼
如果此時主管選擇眼見為憑
他或許會不分青紅皂白的大聲指責
也或許會悶不坑聲
但卻在心理暗暗記下這些員工的表現
進而影響他們未來在公司的發展
(尤其假設主管很重視這類微弱訊號,但又無法知道事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建議大家在第一時間應該要先確認事實
(這部分又與控制情緒有關,因為許多事件在發生時,當下的情緒不會太好)
如果當下無法確認
事後也應該追認
(而且當下不應該發作,也不要急著做決策,尤其是當情緒來了的時候)
當釐清了事實
決策品質自然較高
此外
雖然微弱訊號很重要
但我們還是應該要透過多種資訊的交叉比對
來還原事實
掌握事實的全貌
同時
如果將評斷的標的由「行為」延伸到「人」時
絶;對不能只以同仁一時的表現就作為判斷的基礎
而應該要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認知
透過長時間的觀察
來評斷一個人的優劣
如果時間真的有限
也應該多方打聽
盡量收集更多的資訊
以利決策
大多數的時候
我相信眼見為憑
不過
少部分的時候
我也相信眼見不為憑
至於何時屬於大部分
何時屬於少部分我無法判斷
所以我告訴自己
努力修練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
同時
當事情發生時
先確認事實
再做決策
(至於有關如何提升突發狀況下須當機立斷時的決策品質,有機會再談)
加油!
張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