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
每到年底
各部門會繳交新年度的營運計畫書(以下簡稱BP)
經過審定之後
於新的一年開始實施
在審定BP的過程中
我發現許多同學與同仁可能不太會撰寫BP
在此簡單地做個分享
BP的種類有許多種(創業計畫書、營運企劃書...等)
業務單位(尤其是利潤中心)的BP
一般包括兩大部分:業務面與財務面
業務面部分
主要的內容包括:總公司營業目標、各事業部營業目標、總公司策略發展、各事業部策略發展、組織架構、總公司策略執行、SBU策略執行...等
總公司營業目標為各事業部營業目標加總後
再加上新成立事業部的營業目標
在策略發展部分
可以先從總公司層級來確認該採取成長、穩定、減縮、綜合...等何種策略
SBU層次則可以透過Ansoff產品市場擴充矩陣
來分析是否進行市場滲透策略、新產品開發策略、新市場開發策略
(另一個版本是Porter的一般化策略)
並且由下而上(由SBU層次回來檢視總公司層次)
交叉確認是否進行成長策略
進行相關或非相關產業的多角化
在組織架構的部分
則是畫出在新年度策略發展下
各部門異動之後的組織架構
(結構追隨策略)
在策略執行的部份
制度的設計要能將目標與薪資、獎金做連結
無論是各事業部各級主管或部屬
按MBO所發展出來的目標體系
將MBO與薪資、獎金做連結
例如:業務人員會按本季的MBO達成率
最後獲得加發30%的獎金
或是只能領到7成薪
財務面部分
則是將新年度的預算編列出來
內容包括:「估計」營業收入、銷貨退回、銷貨成本、權利金、進貨、直接人工、間接人工、營業毛、利、薪資支出、租金支出、文具用品、旅費、運費、郵電費、修繕費、廣告費、水電瓦斯費、保險費、交際費、捐贈、稅捐、呆帳損失、折舊、各項攤提、退休金費用、伙食費、職工福利、加班費、佣金支出、訓練費、雜項購置、勞務費、保全費、管理費、交通費、手續費、印刷費、電腦耗材費、書報雜誌費、委託研究費、其他費用、營業淨利、營業外收入、營業外費用、勞務成本、直接成本分攤、費用中心分攤、稅前損益...等,許許多多的會計科目
一般來說
在估計這些數字時
成本、費用面的項目較好估計(根據目標決定用人多寡,其他項目就很容易決定)
收入面的項目則較難估計(尤其是對於新事業部門來說)
此時就可以結合質化或是量化的預測方法
來對收入作預估
不過
實務上常見的方式不只是預估
而是先定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例如:成長30%)
然後再將該目標分配到各季、各月(的預算中)
並且分配到各部門、各主管、及各人
(MBO雖然強調參與管理,但一開始,最高層次的目標,還是由最高主管,或是國外總公司訂定)
此外
許多剛上任的新手主管在編製財務報表時會發現
原來自己的部門一年要花多少錢
甚至會驚覺到原來養一個人要花那麼多錢
(這就好像當真的在養小孩時,才能真正感受到背後所需的花費。)
在此簡單說明一下
假設1個人投保薪資約30000元時,企業要負擔近2800元
退休金提撥6%,1800元
假設房租1坪1500元,加上公共區域分擔,1個人可能就要3000元
再加上折舊與各項攤提
而且還不包含其他相關費用...
(許多主管這時候會回過頭來思考一個問題。到底自己下面的員工,生產力有那麼高嗎?當員工的也要思考,自己進公司後為公司創造的收入有多少,是否足以負擔自己的薪水。)
當預算編列完成
從財務觀點來看
稅前損益就決定了該部門是否賺錢
對於新事業部的主管來說
我都會鼓勵他們要想辦法在第一年就賺錢(至少在BP上要賺錢)
原因很簡單
因為當主管的要將自己部門所花的每一分錢
當做自己的錢來看待
當我們擁有這樣的心態時
我們當然會希望趕快賺錢
(而且如果你是老闆,你也會希望早點賺錢)
另外
根據目標訂定的理論
因為目標達成率通常不會是100%
當我們訂定一個高一點的目標時
我們會重新檢視自己的做法
修正後
反而有機會達成
而且縱使最後沒有達到
雖不中亦不遠矣
結果常常比之前設定較低的目標
效果來的好
(訂定高目標不是要定一個完全不可達成的目標,但有趣的事,對A來說無法達成,但對B來說,卻有機會達成,所以目標還是會因人而異。)
最後
有同學曾經跟我說
學校沒有教授BP的撰寫
所以他不知道怎麼寫BP
其實這些內容學校都有教
只是分散在產、銷、人、發、財、策略中而已
如果同學有參加過創業大賽
或是參與學校老師所提的標案計畫的撰寫(最好有人帶)
對未來在撰寫營運計畫書時
會有一些幫助
紙上談兵談完了
未必真的可行(畢竟環境變化太大)
但假設連紙上談兵都談不下去
實際執行時成功的機會應該很低
所以同學還是要會紙上談兵
加油!
張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