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個臭皮匠真的勝過1個諸葛亮?

 

晚餐時跟老婆聊天聊到

「3個臭皮匠勝過1個諸葛亮」

 

話鋒一轉

我問老婆

「妳真的認為3個臭皮匠勝過1個諸葛亮?」

後來我跟她分享了管理學決策理論中

群體決策與個人決策適用性的問題

 

管理學上提到

當問題簡單、影響範圍較小、時間限制、屬例行性問題、有固定解決程序、屬個人問題...等,此時適用個人決策

而當問題較複雜、須深謀遠慮、牽涉單位較多、問題較新...等,此時則較適用群體決策

 

這些內容大體上都正確(因為管理學沒有標準答案)

不過,在實務上

如果組織裡的資訊不對稱程度較高

資訊流通不夠迅速

資訊傳播不夠普及

此時最好不要太相信組織成員的看法

 

法國人康多瑟(Marquis de Condorcet)在1785提出「康多瑟陪審團定理」(Condorcet Jury Theorem)

(有興趣的同學可參考Wikipedia上的說明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ndorcet-s_jury_theorem ;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quis_de_Condorcet )

 

這個定理告訴我們何時可以相信群眾的判斷,何時則否

 

該定理假設一群人要回答一個問題

有兩個答案選項(其中一個是正確答案)

 

假設每個人答對的機率超過50%

隨著群體人數增加

整個群體答對的機率會遞增到接近百分之百

 

但相對的

假設群體中只有少數人擁有正確資訊

每個人答對的機率低於50%

隨著群體人數增加

整個群體答對的機率會遞減到趨近於零

 

將這個理論應用在管理學上

首先要確保在進行群體決策時

參與決策的人員(無論是顧客、員工、經理人或專業人士)

必須對該議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而且是真正的了解,例如:有些經理人在產業裡太久了,慢慢位居高位,沒有持續接觸市場,反而跟市場脫節;或是大部分的顧客對自己的消費行為並不是真的那麼清楚(認知與實際有所差距),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先想想自己的消費狀況,然後再看看自己的帳單就知道了;又或是大部分的消費者無法說出自己還未出現的需求。)

 

但縱使如此

「專家」(無論是顧客、員工、經理人或專業人士)還是有可能失靈

(看看金融海嘯前的各專家的預測就可以知道)

 

這也說明為何面對遽變的環境

「群體決策」有其限制

後來還是會回歸到「直覺決策」

 

畢竟

無論面對的是總體環境中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國際等因素

或是任務環境中的競爭者、替代品或顧客

 

各種「專家」對各種議題答對的機率不容易高於50%

這時讓一位擁有概念化能力的主管

進行直覺決策

可能是較有效的方式

(而且權力絶對,責任絶對)

 

3個臭皮匠

未必勝過1個諸葛亮

 

加油!

 

張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