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溫故而知新-廢墟中站起的巨人

 

花了三天

重新將「廢墟中站起的巨人-一位哈佛學者眼中的松下幸之助」(天下文化出版)

幾乎又看完了一遍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重看這本書

而且這次看的時間

特別的久

 

過程中

我隨著John Kotter的指引

再次對松下幸之助的一生

做了一次巡禮

 

並且在每個章節最後

加入了自己的反思

要求自己

試著體悟松下當時的情境

試著思考松下如何做出決策

同時也檢視自己

在面對相同的挑戰下

能否做出類似的決定

 

結果書還沒看完

心裡就有點沮喪

 

首先

我無法體會松下所面對的情境

27歲

父親、母親、2位哥哥、5位姊姊相繼過世

十口之家只剩他一人

33歲

不到1歲的兒子又過世

之後再也沒生兒子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他的39家海外公司被其他國家充公

70家國內子公司被盟軍強行分成獨立公司

同時個人背負著龐大債務…

 

這些故事

沒有經歷過

要如何體悟?

(光想就令人沮喪,更罔論真正遇到)

 

接著談到挑戰

書中提到一個小故事

松下電器買下一家生產收音機、信譽良好的工廠

並在1930年8月推出第一台自己的收音機

結果該產品的退貨數量

刷新了公司紀錄

 

為了解決危機

可行方案有二

1.透過專門商店銷售收音機(這類商店能解決產品問題)

2.生產更可靠、沒有瑕疵的收音機(廠長說不可能製造出來)

 

如果是你,你會如何抉擇?

 

後來松下選擇第二個方案

結果廠長與技術人員獲准辭職

 

此時你又會如何做決策?

 

此時

松下展現領導力

要求自己公司的研發部門

憑藉著信心與決心

傾全力完成這件事情

 

結果

他們不但只花了三個月

就設計出新的產品

同時

該產品還獲得收音機大獎的第一名

(其他廠商都不敢相信)

 

此外

類似這樣的決策情境

在書中提到非常的多

(這個決策不算大)

 

無論是界定使命、進軍國際、組織變革、率先實行週休二日、大幅提升員工薪資到接近美國的水準…等

 

這些看似簡單的故事

隨著自己經營企業的經驗越加豐富

才發現背後的決策並不簡單

(除了要做對決策,還要能展現領導力,落實決策)

 

在反思的過程中

我發現了自己在決策能力上的落差

而這種落差

不是來自理論知識的不足

而是來自於個人特質的限制(包括個性、格局、氣度…等)

 

雖然個人特質受先天影響與後天養成

但先天已經無法改變

後天則需努力開創

 

好久沒有「溫故而知新」

我又再次體悟到「學然後知不足」

 

還好

沮喪過後

我又感覺到希望

 

加油!

 

張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