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
下午跟一位面授班經理討論事情
過程中他提到為了了解競爭對手的師資
他開始唸熱力學
我推薦他一本書-熱力學練功寶典
這本書是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Fenn所寫的一本科普書
回家從重新翻閱了一下這本書
一個熟悉的字-「熵」跳入眼簾
第一次聽到這個字
是在毛治國老師的課堂上(聽我老婆轉述)
他將組織變革與熵做連結
簡單來說
由於組織屬於開放型系統
所以會與外在環境做互動
(互動指的是由外界吸收能量並釋放能量到外界)
使系統維持穩定
而那些被釋放出來的能量就稱為「熵」
(做完功後無用的廢能)
當環境改變
導致系統內能增加
此時熵值也跟著增加
當系統接近一個臨界點而將解構時
系統為了排除多餘的熵
會改變自身的狀態
進而使系統趨於穩定
將這樣的概念應用到組織設計
指的是我們必須找出適當的組織複雜度(需要不斷調整)
才能讓組織有較佳的發展
不過如何才能找出適當的組織複雜度呢?
這個問題目前恐怕無解
因為影響組織複雜度的變數太多
而且由於系統屬於非線性且時變
據我所知
以目前的科學發展進程來說
還無法透過科學化的方式得到切確的解答
(科學界有企圖發展許多理論與工具,但都無法百分百預測,其中一種就是我上課時所提到的複雜科學,這部份張翔老師是專家,我曾跟他到UCLA去參加相關的workshop)
簡單了解了這個觀念之後
對企業主管來說
該如何應用這個觀念
我個人認為
雖然科學的解釋力有限
但我們還是要學習科學的理論與方法
畢竟它可以減少風險
有機會降低潛在的損失
所以我們必需不斷偵測環境的變化
注意組織的改變
同時在進行組織設計相關的決策時
雖然身處開放型系統
無法掌握所有變數及其變化的情境
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直覺決策的輔助
有機會做到即時的調整
(例如:藉由宏觀性的系統思考看到各子系統內變數之間的互動)
不過這樣的作法
又會回到之前文章所提
刻意改變系統的狀態
是否反而會破壞系統背後自我平衡的機制
這點還是無解
(難怪Peter Senge後來會去找南懷瑾學習禪宗,我想他也一個頭兩個大)
最後補充一個在網路上找到的小東西
波茲曼(Boltzmann)在維也納的墓碑上
以他所提出的熵與熱力學機率的關係式作為墓誌銘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Zentralfriedhof_Vienna_-_Boltzmann.JPG
(公式刻在雕像頭上)
一生用一個公式表達
夠有價值了:)
加油!
張承